彝乡来了群新“家人”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2-05 06:29 大字

□赵峰 任志龙

寂寥的山鹰在空中盘旋而过,凉风嗖嗖拂过山岗。山坡上,一位带着巴中口音的中年农技干部正在田间指导小春种植;山脚下,一位年轻老师正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着四则运算;彝寨中,一位带着“四治专员”袖章的小伙子正在向农户宣讲禁毒防艾的相关政策……映入眼前的这一幕幕,是一群胸怀使命、肩负担当的南江县赴凉援彝帮扶干部们的工作缩影。

告别出生半月的女儿

“从动员到开赴凉山,仅10天时间,就决定了以后的3年,但我不后悔!”近日,喜德县乐武乡里柯惹村综合帮扶工作队员蔡岸林对笔者如是说。

时间定格在2018年6月28日,蔡岸林踏上赴凉班车。这一天,蔡岸林的女儿出生刚半个月。

从县城到乐武乡有39公里路程,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下乡是坐“慢车”(老式绿皮火车),如电视剧中的画面一般;从乡上到村里,还要走一个多小时路……“来了就要做点什么,走了总要留下点什么。”这是蔡岸林常说的一句话。进村以后,在当地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他用两周时间将村内跑了个遍,虽然他不懂彝语,但彝人听得懂汉话。在一天天的奔走中,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他心里有了底,当地的村民也逐渐和他熟悉了起来。目前,村内种植的60亩青花椒开始管护,这让农技干部出身的他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老乡,花椒树施肥要放在根部末端,培土时树干处要垒高,不然容易积水死苗……”在青花椒管护现场,蔡岸林边示范边讲解,村民们围在一旁认真打量着,纷纷按照他的方式进行操作。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是发展的源泉。蔡岸林表示,当前他和村两委干部正着手研究做强青花椒产业,明年计划在全村规模种植300亩,同时做大高山畜牧业,力争明年黄牛养殖突破500头,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最了解猪的人

对于驻昭觉县格吾乡格吾村的严永波来说,生活中的饮食不适应、交通不方便都能克服,可4G网络时有时无,这让26岁的他犯了难。“没有网络信号,也就无法开展相关工作,为了及时完成一些数据统计任务,从山脚到山头,要走上1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信号。”严永波说。

每次入户,严永波都要把刚学会的日常彝语练习几遍,蹩脚的彝语总能引得彝族老乡哈哈大笑。“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的热情和信任让我深受感动。”严永波回忆,有一次,从县城买回的菜吃光了,正一筹莫展之际,外面大门有响动,出去一看发现满满一口袋的青菜和土豆挂在门把手上,但送菜人却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住在附近的一位名叫汗呷吉作的老乡送来的。

生猪养殖是特口甲谷村的支柱产业,严永波的专业是畜牧兽医。他整天泡在猪场里,甚至每只猪什么脾气他都了如指掌。严永波笑着说,他对自己的女朋友都没有这么了解过,因为他知道这是整个村子脱贫的关键。目前,养殖基地运转正常,陆续出栏优质生猪近900头,将带动20余户贫困户致富增收。

从28分到50分

这几天,挂职在布拖县的黄涌泉,正大力推广原单位南江县第四中学的“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该做法得到了学校同行们的一致认可。

最新一批德育教材和教学课件从千里之外的南江县第四中学寄来。黄涌泉说,这已是第三批从南江寄过来的教学资源,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事情。

同样被选派到布拖县补洛乡中心校的教师陈凯认为,良好的习惯养成是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这几个月陈凯倾注了无数精力和时间,“成效最近比较明显,班里的孩子开始自觉地洗脸、洗手、洗脚,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作业也基本能够按时完成,全班数学平均分数从开始的28分跃升至50分。”陈凯的兴奋溢于言表。

20位赴凉援彝帮扶干部,在3年时间里会给凉山大地带来怎样的变化?结果还暂不得知,但赴凉援彝工作队队长毛清晰坚定地说:“我们将竭尽所能,完成使命,交好答卷。”

新闻推荐

巴陕高速公路会给巴中带来什么?

作为巴中市继广巴、成巴、巴达、巴广渝之后第5条通车的高速公路,巴陕高速公路为何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它到底能给...

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