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姬松茸 掌握了这些技术就不难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02 05:36 大字

村民查看种植的姬松茸。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文/图

“玉螺村的村民都在忙着采收一种名叫姬松茸的菌子,说是在市场很畅销。能不能帮我问一下,姬松茸咋栽植,学习栽培技术难不难?”7月20日,笔者在南江县燕山乡枇杷村采访途中,村民王天和说想学习姬松茸栽培技术。对此,笔者便当即电话采访了南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食用菌栽培专家蔡强国。老蔡说,栽植姬松茸,只要精准掌握了制种和播种出菇管理方法就定能获得好效益。

制种方法

姬松茸菌种制作可按双孢菇的制种方法进行。

建堆:把稻草等秸秆类浸透水,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料堆一般上宽为80厘米—90厘米。

翻堆:预堆时间大约7天左右,料温上升至70℃—75℃左右就要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在培养料中加入硫酸铵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帮助下,通过发酵变成姬松茸可利用的氮源。翻堆时要充分翻拌,把中层培养料翻放在外周,把外周培养料堆到料堆中央。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的5天后进行,以后再按4天、4天、3天的间隔时间进行翻堆,共翻堆5次,发酵时间为23天—25天。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容易拉断,发酵就完成了。

进料铺床:姬松茸室内室外均可种植。室内种植可搭架床4层—6层,也可以利用空阔的蘑菇房床架,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菇床,厚度20厘米为宜。培养料上床后,进行“二次发酵”,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把菇房的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待料温降到25℃时再播种。

野外种植在荫棚下进行,一般畦宽1.3米,长任意。荫棚高度2米—2.3米,棚顶和四周用草帘、遮阳网遮荫,畦床整成龟背形,中间比四周略高,并开好排水沟。如果在山地种植,还要开防洪沟。畦床表面要喷洒低毒高效农药,杀灭害虫。再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铺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厘米—25厘米。

播种栽培

播种:首先把菌种轻轻掰碎,三分之二勻匀撒在培养料面上,用叉适当抖动将菌种落入料内,三分之一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至2瓶。

室外种植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宣,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

覆土: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盖培养料的土粒之好坏、覆土方法之好坏,对姬松茸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覆土是种植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一般以选用田底土,不含肥料,且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含水量在70%—75%的大土粒最好。

覆土可采用平铺方式,也可采用“齿轮”方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土粒,每间隔10厘米—15厘米做一条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厘米—4厘米。野外种植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然后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湿度不低于85%为宜,温度过高则应揭膜降温。

出菇管理

姬松茸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开始发育粗壮。此时畦床上面应用井水或泉水进行喷水,罩膜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95%,并保持盖膜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米粒状菇蕾,继而长成黄豆状,3天后菇蕾长到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出菇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每天要揭膜通风1至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促进菇蕾的正常生长。阴雨天气可把罩膜四周掀开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蕾烂掉。

出菇期温度以20℃—25℃最好。若出菇时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气温超过28℃时,可在荫棚上加厚遮阳物,整天打开罩膜通风透气,创造较阴凉气候。出菇周期大体上10天,出菇结束后可修改畦的形状,再喷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

新闻推荐

文化丨中央党校文化下乡到巴中

为积极响应政府文化下乡号召,7月1日中央党校红旗飘飘书画院的书画家们走进巴中南江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现场,书画...

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