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少跑了 钱少花了 ——巴中市农村医疗扶贫制度日臻完善

巴中日报 2018-05-31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 何欢

“我活了60多岁,第一次享受到这么好的医疗政策,每次去镇上看病,只需提前给我的家庭签约医生打个电话,不用排队挂号这么麻烦……”近日,刚从巴州区清江镇卫生院做完健康检查的贫困户杨林方异常激动。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人口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帮助这部分家庭走出贫困、提高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是精准医疗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巴中市按照“救急、救难、公开、便捷”原则,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夯实了医疗兜底保障工作,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保了奔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村医上门 日常检查不出村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服务,省了不少出行费用。”杨林方是清江镇昆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据他介绍,以前往返乡上或到城里看病,路费和餐饮费要花几十元,有时遇到排队、检查等,还要在城里住一晚,花费更多。

走进昆山村卫生室,只见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应俱全。除常规的医疗器械外,卫生室还配备了基本药品、消毒药水等。“镇卫生院距昆山村近5公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到镇上看病在路上耽误的时间较长。而在村卫生室,患者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感冒治疗、伤口清创等,方便了不少。”村主任谢国辉说。

今年,在巩固巴州区、恩阳区脱贫成果基础上,巴中市确保2018年计划摘帽县南江县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其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二级水平,每个建制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全市168个计划退出村均有达标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均有合格村医。

目前,昆山村共有185户贫困户,其中因病致贫123户。今年,昆山村拟摘除贫困村的“帽子”,如何让这部分贫困户脱贫并防止返贫,是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就是为了帮助因病导致劳动力下降的群众摆脱困境。”驻村第一书记曹煜说,在保证每个贫困户得到基本医疗帮扶之后,更要多管齐下助推脱贫攻坚。

政策落地 卫生服务更完善

去年,昆山村村民杨富政因为脑溢血导致偏瘫后患有严重后遗症,到巴州区人民医院住院两次,共用去9000多元。出院结算时,依据国家新农合相关政策,杨富政只支付了600多元。

“在现有的医保政策和医疗扶贫基金帮扶下,贫困户入院治病个人支付金额不会超过所有费用的10%。”巴州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贫困患者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优惠政策。目前全市2区3县200个乡镇(街道)、近200家公立医院开通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县域内乡镇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全市线上救助20672人,线上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827万元。

在全面落实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的基础上,巴中市积极打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组合拳”,重点围绕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全额资助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特困人员住院治疗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全额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公立医院住院全额报销。同时,逐步将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巴中市还大力整合民政、财政、红十字会等部门资源,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基金”,集中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扶助。同时,发动社会募捐150万元,帮助困境儿童中的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等儿童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新闻推荐

整治“中梗阻”南江亮出红黄橙“三牌”

本报讯(岳旭东记者史晓露)为整治政令不畅、落实不力、效率低下等“中梗阻”问题,近日南江县针对党员干部推行红黄橙“三...

南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