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巴山深处养蜂 带富一方乡邻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10 06:51 大字

养蜂大户杜昌凯正在检查蜂箱。

□袁文荣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文/图

深秋时节,笔者走进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兴马乡熊山村,只见一座座陈旧的农家小屋四周,摆放着一个个蜂箱,一些养蜂的农民正忙碌着采收蜂蜜。来到养蜂大户杜昌凯家,只见他把一箱生态蜂蜜包装得整整齐齐正准备运往县城出售。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台先告诉笔者,杜昌凯是村里有名的生态野蜜蜂养殖大户,今年养有野蜜蜂101箱,采收蜂蜜400多公斤,按市场最低价每公斤120元计算,他家今年卖蜂蜜收入就达5万多元。

“没有养蜂之前,一年辛辛苦苦地干,年收入不过万把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今年73岁的杜昌凯接过话茬,一五一十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的“养蜂经”。

初学养蜂 蜜蜂 “出逃”

“开初不懂技术,吃了不少‘壳子\’!”提起自己的养蜂历史,杜老汉记忆犹新。2009年,他去光雾山镇一家农户走亲戚,看到亲戚家养了许多蜜蜂,就向主人打听了养蜂的技术和效益。于是,回家后就东拼西凑了几百元钱,请来木匠做了几个养蜂的箱子,又买回两斤野生蜂蜜,按传统方法在做好的箱子内外敷上蜂蜜,然后就放在破旧的土坯房四周,让蜜蜂闻到气味进入箱子“安家”。

哪知道,那蜜蜂才不随人愿,几个箱子放了十几天,虽然白天有几十只蜜蜂在箱子周围飞来飞去,但一到晚上箱子的里里外外却没有一只 “安家”的。没办法,他只好到附近的原始森林又召回3箱蜜蜂挂在房前屋后。“由于不懂技术,刚养之时,经常被蛰,手上脸上全是包。”杜昌凯说,“痛心的是,几箱蜜蜂才刚刚养上路,老婆没注意,在房前种的甘蓝菜上喷施了农药,小蜜蜂从此就飞逃了,任你怎么用蜂蜜逗引都不回来了”。

苦学技术 摸索“秘籍”

“养蜜蜂从蜂箱木料选择到制作式样、从蜜蜂安全保护到天敌的灭除、从环境卫生到日常管护,每一道环节都要有过硬的技术。”杜昌凯说,第一次养蜂失败后,意识到了养蜂技术的重要性,他一方面从村里的农家书屋找来有关蜂蜜养殖书籍学习,另一方面带上干粮盘缠步行到光雾山镇养蜂大户家“拜师学艺”。这一学,才知道养蜜蜂不但要经常防疫消毒,还要远离野蜂;蜂箱既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也不能因为少阳光引起巢穴内潮湿。

经过苦心钻研,杜昌凯首先将传统养蜂方式改为常规检查式的养蜂。他说,这种方式就是把蜂巢养蜂当成专业进行管理,并实行人工分蜂,虽然管护技术要求高,但产生的经济效益却非同一般,2004年便收获蜂蜜200多公斤,收入现金2万多元,第一次尝到了养蜂甜头。

脱贫致富 带动乡邻

“老杜是个勤快人,一有空就钻研招蜂、分蜂、养蜂等技术。这不,他的养蜂数量已由开初的三五箱发展到了现在的一百多箱,目前正准备注册‘熊山蜜蜂\’商标。”李台先介绍说,杜昌凯养蜂脱贫摘帽后,还主动将家中的蜜蜂分桶送给杜清国等村民,并经常到邻居家无偿传授蜜蜂养殖、管护技术。到目前,他已带动杜清国等11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养殖蜜蜂210多箱。

建卡贫困户杜清国告诉笔者:“原来我养殖的蜜蜂,既不产蜂蜜,存活率也不高,后来在杜昌凯的帮助和指导下,两箱蜜蜂就产了20多公斤蜂蜜,实现收入2000多元,今年在老杜的指导下又发展了3箱,这5箱蜜蜂预计明年春季至少可产蜂蜜50公斤,收入五六千元不在话下,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的计划也就不担心了。”

如今,看着自己和乡邻们养殖的蜜蜂都获得了丰收,杜昌凯更加坚定了发展蜜蜂产业的信心。他说,要将“熊山蜂蜜”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成立起养蜂专业合作社,让全村乃至全乡贫困农户依托养殖蜜蜂脱贫摘帽,走上致富道路。

新闻推荐

巴中市两位老人入围“四川最美老人”

(记者李俊如)近日,由省老龄委主办,四川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承办,晚霞报社、四川老年大学协办的2017年“四川最美老人”评选活动,入围投票阶段的53人中有两位巴中老人:南江县老体协主席杨绍...

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