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赤诚丹心暖民心 ——记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第一书记”杨朝华

四川科技报 2017-09-29 10:41 大字

[摘要]——记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第一书记”杨朝华

“张仕模,今年海椒卖了多少钱?”“杨书记,自从村里修建了灌溉水池,海椒产量提高了,今年收入了2万余元。”9月20日,巴中市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民张仕模开心地回答道。他说,“杨书记一来到我们村,就想方设法硬化村社道路,解决人畜饮用水及灌溉用水,还带领我们每家每户发展产业,现在全村摘掉‘贫困帽\’,大家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村民口中的杨书记是来自巴中市民政局驻白马村的“第一书记”杨朝华。不论天晴下雨,这位30多岁的小伙子总是穿梭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规划产业发展,停驻在房前院内为农户解决困难疑惑……

深入基层办实事

“村内公路隔河相望,全是泥土路,晴通雨阻。雨天河水一涨,长时间不能通行,致使农特产品等资源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杨朝华说,就任当天,他就没有合眼,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农户了解情况,经过半个月的摸排,掌握了全村基本情况:全村没有安全饮水池,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极度缺乏劳动力,全村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属典型的穷山村。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说干就干,他在村内召开村民大会,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并积极协调上级交通部门给予大力帮扶,最终白马村自筹资金11万元,新修1至4社道路6.9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8公里,完成社社通水泥路,实现了村民下雨不愁行路难的夙愿。

“以往受地理条件限制,我们要步行1个小时才能挑上一担水,极不方便。”村民何帝斌说道。村民的艰难处境深深地叩动杨朝华的心弦,思索再三,他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了当地情况。县委高度重视,庚即派人进行实地察看,积极协调,为当地修建了饮水池,解决了全村饮水难的问题。

“有问题找朝华”成了村民们的口头禅。赶场镇镇长孟勇说道,杨朝华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全村面貌,现如今走进村委会医务室,诊疗一体机、病床、消毒池、储药间、检查室、休息处等一应俱全,彻底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难题;还兴办学校食堂,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教学、生活环境,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对村文化室进行升级改造,文化室面积达50平方米,拥有畜牧养殖技术、种植技术、体育、党建等藏书3000余册,周一至周五全天侯开放,同时增设了电子阅览室,群众可以通过电脑阅读、查阅更多资料;聚居点也全面完成,整个村子大变样。

产业发展助脱贫

“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期规划。要让白马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积蓄,整村都过上幸福生活。这是我的心愿。”杨朝华如是说,“你们看,现在我们村每家都在做辣子酱,村里海椒产业链已基本成型,我们与南江县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经核算,将辣椒做成辣子酱卖每公斤能多收入6元钱,全村能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

“这可是咱村村民致富的宝贝!”正在做辣子酱的张仕模高兴地说:“今年海椒大丰收,新鲜的海椒每斤卖2元左右,每亩至少能产5000多斤,种植海椒的农户,再加上政府补贴款,今年每户大概能收入两三万元,比外出务工强得多。”

在一旁干活的张仕美接过弟弟的话继续说道:“以前担心销售的问题,刚开始还没人敢大规模种植。为增强我们种植的信心,杨书记主动借钱给我们,作为前期启动资金,并承诺如果亏损了这算他入的‘股份\’。”

刚开始因为村民初次种植没技术没经验,一部分海椒长势不好,杨朝华便多次请教县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张达。“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第一年种植海椒的两户村民便得到了可喜回报,每户收入了2万余元,这事传开后,全村家家户户要求种植,但是种植的人多了,问题也多了,同时也担忧销路难求。”杨朝华回忆道。

遇到问题就必须解决,他积极与帮扶单位及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协调,最终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创业小额贷款与县内外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来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白马村订单种植灯笼椒300余亩、杂粮500余亩,引进香菇种植100余亩,发展七彩林业800亩、核桃300亩,养殖土鸡1万余只、肉牛50多头,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杨朝华到白马村一年半时间里,勤勤恳恳、务实务劳,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赶场镇党委副书记陈科颖对记者说道。

(张兵 本报记者 杨永忠)

新闻推荐

国务院安委会督察组来巴督察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李泽率队 吴金炉荣全刘凯陪同

(记者刘旭)9月17日—18日,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李泽率国务院安委会督察组,就巴中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情况进行综合督察。省政府安办副主任、省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吴金炉,市政府副市长荣全,市...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