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山创业 5年练成养牛大户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8-15 08:28 大字

养牛场一角。

□张兵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文/图

“近日,重庆合川一客商打来电话说买几十头小牛,这两天我们要把牛儿喂好,还要打好预防热应激的疫苗。”南江县东榆镇永红村养牛大户王天明说。5年前,还在务工的王天明,现已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短短几年,他将最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头。

创业路 不平坦

老王说, 2011年以前他一直在山东临沂建筑工地担任领班,一年到头有10万元的收入。

一直以来,他有一个想法:“老家那么宽的山场、那么好的生态、那么丰富的饲草资源,咋不回乡去创业搞养殖呢!”于是,为了掌握养牛方法,就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去附近一个养牛场讨教。

2012年春节,他带着4万多元积蓄回到家里。春节还没过完,王天明就一次买了7头母牛,走上了养牛的道路。“养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因为它对场地、资金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王天明说,几个月后,看到5头母牛怀了孕,全家人无不高兴。可不料,在母牛怀孕到6个月后,几头小牛却相继胎死腹中。

“县农业局畜牧站退休干部吴泉云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知道我养牛遇到困难后,帮我分析原因,主动带我到一个大型养牛场去参观学习经验。”王天明说,那次学习让他收获很多,明白了圈舍要宽敞、清洁、通风、干燥,要做到勤垫、勤起、勤扫,使牛能舒适休息,而且还要在母牛怀孕期间注射疫苗。

“通过学技术,再加上对本地牛进行改良,致使畜群结构得到了优化。这不!牛群便从最初的7头牛发展到现在的圈存90多头,年收入也增长到100多万元,而且肉牛品质也越来越好啦!”王天明开心地说。

遇困难 大家帮

“眼看养牛规模日益扩大,原来的牛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啦,新建牛棚迫在眉睫。”王天明说,2015年上半年,正当筹备新牛棚选址、建修等事宜时,可新问题又来了,经过预算牛棚的修建大概需要资金15万元,而自己的资金大部分压在了牛身上,还差5万余元。

怎么办?王天明只有到亲朋好友那里去借,但左邻右舍的人对他养牛还处于观望状态,村里有钱人都不愿把钱借给他打水漂。没办法,便想到卖掉10多头一岁左右的小牛。然而,这个作法,妻子张邦慧却不同意。正当两人僵持的时候,王天明的姐姐主动送来了5万元钱,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资金牛棚很快就盖好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年6月28日,一场暴风雨后,山体滑坡又将新建的牛棚掩埋了一半。

“不用担心,政府会帮你解难,你要鼓足勇气加油干。”镇党委书记石忠听到他家情况后,专程赶来安抚,并发动邻里帮工帮料重建了圈舍。

过了这一关,王天明成立了“缘莱家庭农场”,逐渐使养殖业步入了正轨。

成功了 帮大家

现如今走进王天明牛棚,生活区、草料房、粪便处理区一应俱全。一股草料混合着酒糟味扑面而来。90多头牛儿欢快的吃着青草,见到生人进来,“哞哞”的叫着。

“你看嘛!我只给牛喂食青草、酒糟、玉米等杂粮,这完全是按照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的要求养殖的。”王天明说,这样养出来的牛,肉质口感嫩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2016年,我共卖出19头小牛,17头大牛。平均每头小牛的收入约4000元,大牛约7000元,除去成本净赚了11万多元。”王天明喜滋滋的说到,今年一季度已经卖了7头大牛,预计全年出栏50头牛、实现利润15万元不在话下。

“正是老王养牛有了名气,加上他致富不忘乡邻,今年年初村‘两委\’换届时,他高票当选了村委会主任。”镇党委书记石忠告诉笔者,王天明担任村主任后,首先找到没文化、没技术的贫困户贾正军,以现身说法动员贾正军家也办起了养牛场。目前贾正军已养牛20多头。其他一些贫困户也陆续在老王的带动下,搞起了黄羊、土鸡等养殖。

“下一步我将把自己这几年掌握的养殖运营流程、饲养技术,及黄牛市场前景编印成册,发给有意向养牛的人。同时,争取在今年底把自己的养牛规模扩大到150头以上,并以‘借牛还牛\’方式,扶持更多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养牛致富。”

新闻推荐

余先河到南江县仁和乡中坝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落实落细帮扶措施确保实现如期脱贫

(记者赵尉伶)8月4日,市委副书记余先河深入挂包驻帮活动联系点——南江县仁和乡中坝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坚决扛好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聚焦精准发力,加大帮扶力度,落实落细帮扶措施,确保中坝村实现...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