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 聚拢资本 整合品牌 巴中工业产业扶贫接地气
村民在产业园采摘青花椒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时的帮助解决不了长远的问题,只有为贫困镇、村和农户找到产业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因此,工业产业扶贫显得尤为重要。
7月20日,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近年来,巴中市围绕“资源盘活、资本聚拢、品牌整合、利益关系理顺”四个方面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加工企业,提升产品价值,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目前初步形成以银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生猪、黄羊、土鸡为主的畜禽,以稻谷、油菜为主的粮油等全产业链。2016年,全市215个贫困村退出、9.1万贫困人口脱贫。
南江黄羊精深加工生产线
南江县借羊还羊"借"出脱贫新天地
近年来,南江县将南江黄羊作为主打地方农业品牌之一,成立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北牧集团),大力发展黄羊产业,目前全县常年存栏量达40余万只。
团结乡罗沟村是南江有名的贫困村,村里因贫未娶的单身汉不少。老实巴交的罗纪国家里的4间土坯房破败不堪,32岁的老小伙子仍无姑娘青睐,年迈的父亲很着急,也没法让他分家独自过日子。“2014年4月,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开始养羊。经过近两年发展,如今养羊108只,还还了3万多元贷款,今年我们脱贫‘摘帽\’没有问题。”罗纪国信心满满。据了解,从2014年4月到2015年底,罗沟村通过养殖南江黄羊脱贫的农户有400余户。这400余户能脱贫获益于“借羊还羊”脱贫模式。
2014年初,承担全县南江黄羊种羊繁育主要责任的北牧集团,通过全县的南江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来推行“借羊还羊”模式:即贫困户每户能借到“1只公羊”和“20只母羊”,由龙头企业出借给专合组织,再由专合组织借给贫困户,3年期满后,由专合组织从贫困户中回收等质等量的种羊还给龙头企业。
为了达到精准脱贫效果,与“借羊还羊”同时实施财政、农业、金融、专合、企业五方共保:财政出资补助标准化圈舍建设,以及贫困户贷款贴息、担保公司保费补贴;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发放贷款;专合社保障借、养,配合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养殖标准化指导;龙头企业负责种羊投入和成羊收购。
农民能获利多少?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借来21只羊,3年能繁殖母羊60多只。贫困户还回21只,还可剩下40只左右,按每只净赚700元算,3年后保底收入可达3万元。
通江县茶叶种植成为脱贫奔康主导产业
通江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独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川茶千亿产业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茶叶“双百工程”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通江茶叶企业的代表,四川通江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精准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在全县3个乡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8700多农户3万多人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如果不是因为种茶,我家哪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砖瓦房哟!”看着自家新修的漂亮砖瓦房,铁溪镇罗村四社村民何才平感激地说,“以前我家就两间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平常在家务农,日子过得非常拮据。2012年左右,村里动员种茶致富,我就种了三四亩。”一开始,公司派技术人员对他进行指导,免费提供茶苗和肥料,后来公司又派他出去学习制茶技术,现在他已成为公司的一名中级制茶师。如今何才平种植茶叶10多亩,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仅茶叶一项,年收入就达3.8万元,加上在公司务工的收入,年收入超过5万元。随着收入的增长,何才平新建了三个开间200余平方米的砖瓦房。
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景瑞琼介绍,公司与茶农历时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形成利益共享、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公司现有员工145人(其中高级农技师7人),季节性用工1000余人。公司与基地茶农签订了长期种植、销售合同,每年为农户无偿发放有机肥料50吨、发放各种茶叶书籍1000余册、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1-2次。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农户对茶叶的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茶叶生产由过去的松散式转变为以公司为龙头的集约型管理模式,户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300多元增长到3800多元。公司对精准贫困户优先安排入园务工,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与种茶贫困户签订鲜叶或毛茶保底收购合同。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障了茶农利益,茶叶种植已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使企业和茶农真正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罗村茶业公司工人生产茶叶
平昌县花椒枝头开出“扶贫花”
从平昌县土兴镇铁城村山顶往下看,依山势栽种的青花椒长势茂盛,一串串青花椒挂满枝头,漫山遍野飘散着椒香味,这里就是2013年该镇回引业主王宪昌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的1200余亩九叶青花椒种植基地。
平昌县地形多以深丘地貌为主,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专家考察论证,坡地土壤酸碱值、气候环境都适合花椒生长。花椒作为一种调味品,市场需求量大、销量好、效益高。2015年,该县把花椒产业作为扶贫攻坚骨干产业规模发展,相继出台了《平昌县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扶持办法(试行)》《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和有关办法》等鼓励政策,借新一轮退耕还林落实3万亩荒坡地用于发展花椒。各乡镇乘着产业发展东风,大打亲情牌、家乡牌,加大平昌籍在外成功人士的对接、洽谈、协调、引进,做好政策解释、跟踪服务、后勤保障等工作,营造良好政商环境,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栽下致富树,引得凤凰来。”重庆、宁波、广州等地的企业、业主纷至沓来,把目光投向平昌的花椒产业。目前已建成岳家、邱家、龙岗三个青花椒育苗基地免费为全县提供花椒苗。成立青花椒产业协会3个,组建专业合作社112个,产业惠及贫困村78个,为1.3万多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相关负责人预计,今年有3000亩花椒树投产,可采摘鲜花椒300多万斤,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到明年全县将有10万亩青花椒投产,可产鲜花椒千万斤。
在品牌打造和产品营销方面,成立花椒行业商会,完成“平昌青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和8000亩花椒基地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把产业基地当作景点建,把产业园区当景区建。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将发展一批“林家乐”“农家乐”,在花椒林下从事种植、养殖业,发展美食品尝、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养生等综合业态,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花椒产业提档升级。
村民为猕猴桃套保护袋
巴州区一村一品结出“脱贫果”
7月20日,行走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水宁村、花溪乡新庙村、大和乡界牌村、曾口镇寿星村等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一派现代农业景象吸引了记者:园区里排水沟、灌溉渠、机耕道、生产便道等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完备,以猕猴桃、蔬菜为主的果蔬种植基地,苗木长势喜人。
在水宁村,记者看到,缠绕盘曲的藤蔓下,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蜜蜂在花枝间飞舞。“今年的猕猴桃长势不错,要卖个好价钱,我们的‘分红\’也有指望了。”望着地里的猕猴桃,村民王禄太一脸期待。
水宁村距巴城城区17公里,2010年有贫困人口417人,村民居住条件差,产业支撑乏力,一直以来,种粮、养猪和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典型的贫困村。2011年,该村被列为巴州区首批规划建设的中心村之一,在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中,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将整理新增的380亩土地作为村集体资产,以股份形式平均分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将村民手中的股份集中起来,以“入股分红”的形式集约土地建立专业合作社,引进浩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红星猕猴桃产业园区,现已培育红星猕猴桃5000亩。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聚集。
猕猴桃产业给当地脱贫户带来“三重保障”。公司负责人介绍,首先是保底分红,“一是硬保底,流转土地按照700斤中等黄谷/亩/年支付租金给农户;二是硬分红,猕猴桃总产量的20%由合作社、农户分红受益。”其次,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产业工人”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管理增收,每年以收获的产量计酬。最后还有土地增量的再分红,整理后增量近300亩土地租金的50%用于社员再分红。
村民自愿加入土地专业合作社,仍然和土地产出捆绑在一起,不仅保证了企业利益,而且也保证了农民利益。村民苟元芬算过账:在园区工作每天有80元的工资,每亩地每年能得到600元的补助,按分红比例,她家5亩多土地入股后的收入将成倍增加。
像这样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该区已达50万亩。其中在花溪、白庙等地建成金银花基地2万亩,关渡、平梁等地建成药用皂角基地3万亩,寺岭、梓橦庙等地建成核桃等干果基地2.5万亩,凌云、三江等地建成蔬菜基地5万亩,大罗等地建成黄花基地1.7万亩……金银花、黄花、精品蔬菜、高产粮油以及药用皂角等一体化产业项目在巴州区遍地开花。
西南村葡萄产业园
恩阳区产园结合铺筑脱贫奔康路
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是连片扶贫开发村之一,葡萄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近几年,西南村靠“甜蜜”产业鼓足腰包的村民再也舍不得离开故土。走进西南村,只见葡萄园环绕该村,幢幢新居错落有致。夏秋时节,成熟的葡萄香气扑鼻,观光、采购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几年前,该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挣钱。
在先后经历了发展苎麻、黄花、柚子等产业失败的阵痛后,2006年9月,村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论证,并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先后到成都龙泉驿、西安杨凌等地考察,邀请省农科院农业技术专家实地进行环境、土壤等综合考察找出发展产业方向:依托村支部成立西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蔬菜”产业。村“两委”以6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100亩,采取农户自愿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120亩,以农户自己投入、自负盈亏的模式发展100亩。村里先后请来20多名省内外农技专家分片进行技术指导,采取补助工资的形式解决富余劳动力100余人,分块常年安排在园区负责管理。村民农军说:“村里对我们带动力度太大了,大家只出一点劳力,其他的事村里全部包了。”发展起来的西南村,村民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近年来,恩阳区立足“三个结合”,主攻工业产业扶贫,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坚持产业扶贫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加快建设明阳小微企业创业园和柳林食品工业园;坚持产业扶贫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专用品种和原料基地建设,支持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引导企业抓好果蔬、食用菌、水产品、中药材等种植、养殖和饲养基地建设,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料产品,发展莲藕、藤椒等农产品基地15000余亩,解决贫困农民1000余人就业,贫困就业人员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坚持产业扶贫与“互联网+”相结合,支持企业瞄准市场开发休闲产品、旅游产品,提高工业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推进“互联网+绿色工业+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建设,与川东IT产业园和80多个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相连,企业订单足、销路畅,取得了企业赢利与贫困群众增收的双赢成效。
中兴纺织厂生产车间
巴中经开区农旅融合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产业项目,一直被视作支撑巴中经开区的“根基”。目前经开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呈现出产业经济底部基础逐步夯实的发展态势。在全市率先推行PPP开发建设模式,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近百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的理念逐一转化成推动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经开区成功跻身四川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培育计划,荣获“一带一路·四川最具投资价值园区”荣誉。
经开区现有7个贫困村和13个非贫困村,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精准施策,确保到2017年全部“摘帽”。在产业扶贫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在城市建设区外优先发展特色花卉、苗木培育和无公害果蔬种植基地;鼓励农村贫困群众以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配套发展果蔬种植业、城郊休闲旅游业,搭建第三方营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就地发家致富。
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在发展现代城郊农旅产业中,引进投资企业、专合组织20余个,建成万米果石榴长廊,建成中药材、花卉苗圃、蔬菜水果等产业基地5100 亩。土地流转覆盖非贫户927 户3807 人,贫困户428 户1360 人,人均年土地流转收益460元,36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6300 元以上。同时,给予产业脱贫政策帮扶,发放到户资金165.8 万元、产业周转金210 万元、小额信贷460 万元,保障贫困户持续脱贫增收。(本报记者唐霞/文 夏雨/图)
新闻推荐
(袁军特约通讯员肖定怀)“周四、周五不开会,这个《制度》规定得太好了!”“周四、周五不开会,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到村上去搞扶贫了!”……6月30日,在南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几名干部拿着巴中市委、市政府印...
南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