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和一个村庄的由来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 2020-05-22 10:43 大字

一棵三百年树龄的红豆杉,在宝鸡太白县靖口镇散军塬村(原庙台村)村委会的院子里静静地生长着,它树冠呈椭圆形,枝叶繁茂,树干一尺多粗,在山间小鸟的鸣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中,谦虚豁达地抽枝发芽。

这棵树的来历和庙台村有什么渊源?笔者走访了村子的几位老人,他们讲述了这棵美丽的红豆杉和庙台村动人的故事。

清康熙五十九年,在秦岭南麓的玉皇山脚下,有一条黄牛河,河畔有一个小村落,由两条沟两座山组成,以李、祁、铁等姓为其族户。他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男耕女作、相夫教子、繁衍生息。同时,他们不忘对子孙进行“仁、智、礼、义、德”的传统教育和培养,大家在村子选择一块离山较近的地方,高筑一座庙堂,主奉“孔老夫子”,并由地方乡绅出资聘请了一位秀才,设立私塾,教育子孙“勤耕奋读、励志国邦”。那位秀才先生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更好地教书育人,以便不负众望,他在山上寻找到一棵树形漂亮的红豆杉,亲手植下,因为红豆杉虽生长缓慢,但其果可入药,表心明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教育后人要学会感恩。此后,这个村子便命名为“庙台”!

随着历史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初期该村由中共凤县县委正式命名为“庙台生产队”,1952年初被命名为“中共凤县太白区黄牛河乡乡公所”,办公地址就设在“孔老夫子庙内”,辖区四个生产队(西阳沟、凉水泉、庙台、散军塬)。那棵红豆杉就在乡公所院内,它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变化。在1956-1958年间,成立了中共凤县太白区靖口管理区初级社和高级社后,撤并了黄牛河乡乡公所,归属靖口管理区,更名“庙台生产队”,沿用到1961年8月太白建县之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庙台生产队”改名为“红星大队”。后经靖口公社申报,又将“红星大队”变回其原名“庙台生产大队”。

1985年初,因行政编制所需将“庙台生产大队”更名为“庙台村村民委员会”。后来因撤乡并村工作所需,庙台村和散军塬村合并为现在的散军塬村,庙台村这个名字成为历史的记忆。这个只有4个村民小组、135户531人的小山村,耕种着1100亩山地,拥有33000亩山林,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成为户外爱好者的涉足之地和避暑的好地方。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那棵郁郁葱葱的红豆杉始终静立在山脚下,轻摇慢舞。(宝鸡日报 李宗霖)

新闻推荐

太白县黄柏塬镇入选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通讯员孙帆)日前,从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黄柏塬镇成功晋升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这是继创建市级重点...

太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