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村:寻访传说中的古战场张家旗 杨淋壹
秦岭北麓,鸡峰山下,有一个名叫庙沟的小村。村庄虽小,景色却十分秀丽,在附近流传的传说中,庙沟还曾发生过一场大战,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便战死在这场大战中。 8月 30日,记者来到庙沟,寻访传说中的古战场。
传说中王彦章在此大战高宝童
8月 30日上午,连绵几日的秋雨仍没有停。鸡峰山被一层细细的烟雨笼罩,看起来神秘而有韵味。鸡峰山下延伸出一道山梁,梁上和两旁沟中,数栋房屋若隐若现,这便是渭滨区石鼓镇庙沟村。
一直以来,在庙沟村的村民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梁两沟鸡山水,五谷杂果靠山吃。这是庙沟地形的生动写照。古时,许多善男信女途经此处,去往鸡峰山祭拜,久而久之,这里便建起许多庙宇,附近群众提到此处,便以“庙沟”指称,后来,庙沟也成了这个村庄的正式名称。
庙多了,传说便也多了。庙沟村上了年纪的村民大都能讲两段关于庙沟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王彦章大战高宝童”的故事。
王彦章是五代时期后梁的名将,在历史中,王彦章初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性格忠烈勇猛,很有臂力,临阵时奋不顾身,自己当先锋。因为善使枪,被人称为“王铁枪”。后来,王彦章被晋王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斩首。
但是在各版本的演义和流传于庙沟一带的传说中,王彦章是在一处叫苟家滩的地方与九岁的高宝童大战一场后自刎身亡的。这就为王彦章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高宝童就是五代名将高行周,在演义中,他的父亲高思继死于王彦章枪下,高宝童为报父仇,才有了苟家滩之战。“苟家滩就在我们村。”庙沟村村支书唐田生说,这个故事不光庙沟村,周围几个村的村民也都知道。传说中,晋王李存勖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后梁。大军在苟家滩布置下口袋阵,诱使王彦章决战。王彦章来到苟家滩,连续几场大战,终被高宝童与几员大将率军包围,身受重伤后叹息一声自刎而死。
现实中苟家滩从不上演《苟家滩》
庙沟村确实有个苟家滩。在 67岁的村民唐振带领下,记者来到山梁东侧一处峪口,只见这处峪口地势狭窄,河水从峪中奔流而下,两侧的河滩也不宽敞。过了河向前十余步,有一间小庙,上面写着“苟家滩庙”几个字。
罗贯中所编著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中说,王彦章是被高行周引诱到“狗家疃( tuǎ n)”后,陷入大军包围,最终自刎。这个狗家疃,从读音上来看,与苟家滩只有细微的差别。另外,流传在西北地区的秦腔名戏《苟家滩》,讲的也是王彦章身死一事。戏中唱:“高宝童九岁为上将,还有个小小石敬瑭,一个就拿铜锤打,一个又拿金锏伤。铜锤打来金锏伤,打得彦章吐红光。”“头戴金盔和帽顶,似个金甲透玲珑,胯下一匹红鬃马,一根铜锤手中存,帅字旗上写大字,领兵的娃娃叫高宝童。”“王彦章来我好悔,苟家滩我吃了娃娃的亏。四下里娃娃休动手,王爷非是熊骨头,一根长枪拿在手,学一个霸王自刎喉!”可以说,从古到今,不论是演义、传说还是戏曲,都将王彦章之死与苟家滩以及高宝童联系了起来。村民告诉记者,因为这段故事,附近还流传着一句俗话 :“别逞能,小心着了苟家滩娃娃的活儿。”
唐振说,上世纪 70年代初,庙沟村在苟家滩附近建有林场,他为林场养猪、做饭,就住在苟家滩。在如今苟家滩庙的位置,过去是座三层高的木楼。据村中老人讲,木楼是宣统三年修建的,周围撑着八根木柱,前后通透。唐振告诉记者,木楼的一楼两侧都有壁画,在其中一侧,画的便是王彦章大战高宝童一事。当年,唐振在工作之余,时常到一楼去观赏,所以至今仍有深刻印象。“王彦章是一副黑脸,骑着黑马,手中端着一把长枪。高宝童是红脸,穿着红衣服,手里拿着两把大锤。两个人打作一团,画面看起来漂亮得很。”唐振说,后来没几年,木楼就被毁了,再后来,人们在木楼原址上修起了这座苟家滩庙,但王彦章大战高宝童的壁画,却再也看不见了,只有当年撑起木柱的青石底座,还在苟家滩上散落着。
在苟家滩庙对面二十多米的地方,垒着不少长条青石,只不过它们大多被杂草覆盖,不走近看,根本看不出来。村民说,这里过去是个戏台。从青石的长度,不难想象当年戏台的规模,一定有不少精彩的大戏在此上演。但是,不论是过去苟家滩的戏台,还是现在的村广场,庙沟村从没演过《苟家滩》,村民都说,这是一早留下来的传统。
记忆中神秘的“八庙取湫”活动
在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记忆中,庙沟村的故事是说不完的。王彦章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知道,但说到“八庙取湫”,就没几人能说清了。
准确地说,“八庙取湫”不是传说,而是一种民间祈雨活动。历史上,宝鸡曾有多种祈雨活动,比如北宋年间,凤翔知府李昭就曾到太白庙祈雨,几年后,苏轼也到太白山祈过雨。到了明清时期,宝鸡地区的祈雨活动愈发多起来,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各式各样的祈雨活动。
上世纪 50年代初,年少的唐振曾亲眼目睹过一次“八庙取湫”,那也是“八庙取湫”最后一次举办。唐振说,在老宝鸡的说法中,清溪周边一带叫做“下八庙”,高新区八鱼镇一带叫做“中八庙”,而庙沟村附近一带则叫做“上八庙”。每隔几年,就会有马队从下八庙出发,途经上八庙,到太白县玉皇山的“老庙”去取湫。
唐振回忆说,“八庙取湫”的队伍极长,最前面是锣鼓队和打着各色大旗的人,中间有 360匹马,但是马上不坐人,由专人牵着,周围还有人拿着各式各样的兵器,打扮成历史或者传说中的人物,一路敲敲打打过来,非常热闹。当取湫的队伍来到庙沟村时,村民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草料和食物安顿招待。 360匹马会寄放在村中的空地上,队伍其他人则在村里的“太和宫”休息一晚,待第二天再上路。这时候,村中的小孩便在大人的带领下,从马肚子下钻过去,人们将这种行为称为“过关”,寓意平安健康。取湫的队伍从庙沟村出发后,最终将到达太白县的“老庙”,将那里的泉水盛入瓶内,到了瓶里的水就叫“湫”。“那会儿可热闹了,就和现在看社火一样。”唐振说。
宝鸡市文史专家吴正茂介绍,按照约定俗成的叫法,上中下八庙统称“里八庙”,太白县咀头镇、靖口镇和凤县平木镇一带则叫“外八庙”,也就是唐振所说的“老庙”。根据吴正茂收集的资料,“八庙取湫”始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时也极为流行,取湫的形式分为大取和小取,大取每五年一次,小取每三年一次。取湫的做法、过程大同小异,唯有所走的路线不同,大取经马营镇、庙沟村,越秦岭到太白县靖口镇的玉皇山。小取则是由马尾河、九龙山过秦岭到玉皇山。“八庙取湫”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雨水的期盼,并且已经成为宝鸡历史上祈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中国成立,耕种条件越来越好,农业发展越来越快,群众不再为耕种发愁,“八庙取湫”自然而然便消失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太白县近日召开中药材种植产业推进会,拿出80万元对中药材种植大户给予奖励扶持。据了解,该县近年来全力打造“太白山药谷”品牌,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为群众铺就了致富之路。该县咀头镇拐里...
太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