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专家揭秘鳌太线
陈铮用地图向记者讲解鳌太线的事故易发点
昨天本报报道了西安一位市民和朋友穿越鳌太线时,因体力不支被困山上后失联。
昨天下午,三秦都市报记者与陕西曙光救援队联系后得知,由于目前山里下暴雨,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目前搜救人员正在山中等待天气好转再展开搜寻,朱某暂时没有任何消息,下落不明。
一条鳌太线,短短不到6年时间里就有14名驴友不幸遇难,这条线路为何有如此大的危险?昨天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陈铮,这位户外登山专家向记者揭秘这条被中国户外爱好者称为最艰难的五大徒步线路之一——鳌太线。
揭秘鳌太线 中国最难五大徒步线路之一
“驴友们所走的鳌太穿越,是指纵贯鳌山——太白山这一秦岭主脉的穿越线路,其实鳌太线的说法并不严谨。”陈铮告诉记者,“鳌山其实就是太白山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条线路其实就是从鳌山下塘口村延太白梁一直到主峰拔仙台,再从拔仙台到天圆地方从景区下山,主体部分是鳌山到拔仙台,这条线路因为是保护区,没有污染和人迹,以自然景观震撼、难度大、气候多变所著称,作为秦岭山区最为原始的顶级穿越线路之一,它是中国最艰难的五大徒步线路之一,更是众多国内外驴友向往之地。”
2001年9月30日,陈铮作为陕西省(东方)登山队的“掌门人”,与三秦都市报联合举办太白山终极探险活动。他带领一支50人队伍,在探险之旅时无意间打开了这条全国众多驴友心目中的最难穿越线——鳌太线路。
“从鳌山到主峰拔仙台这一段路,大概有60公里左右,攀登鳌山的线路有七八条,其中最简单便捷的是太白县塘口村。起点为塘口村经鳌山顶导航架到药王庙,然后途经荞麦梁、飞机梁、西塬、东塬、万仙阵、雷公庙、天马印等路段到达拔仙台开始下山。其中要经过31个海拔3500-3600米左右高度的高点和石堆峰,途中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的石堆崖、槽谷、石海、冰川坎遗迹、冰阶遗迹等壮观的自然地形,90%以上路段是无人自然保护区。”下山的路也有四五条,一般都会选择从大爷海、大文公、小文公、天圆地方经景区索道下山,这条线路全程110多公里。陈铮表示,专业级的驴友体能和经验相对较好,穿越的时间会稍微短一些,而普通驴友则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事故频频发 6年里7人在太白梁遇难
从陕西省登山协会统计的近年来鳌太线事故报告中来看,14名遇难者的出事地点则相对集中。陈铮表示:“从我们统计的结果看,事故集中爆发的地点在太白梁的西塬、东塬、药王庙、惑人坪、及靠近鳌山的青峰峡等地方。据我们统计,光是太白梁段就有7名登山者在此遇难。”
为什么这些地方易发事故?陈铮告诉记者,“就拿太白梁来说,西段(东塬至鳌山)气候变换极快,气流方向很乱,整个路段的路面大部分为第四纪冰川遗址地貌,没有路,需要在大小不一的石头上穿行。人员通过时极易发生摔伤、碰伤的情况,这样会导致行走不便,再加上这一区域荒无人烟、水源很少,那么发生受伤事故后就容易面临因天气变化降温被冻死或者渴死的危险。”曾经亲身走过这条线路的陈铮说,不光是通过这一段路要消耗非常大的体能,也因为海拔突然升高明显,易发生高反的情况,由于气温低,天气恶劣,如果所带装备出现情况,那就非常容易出现失温,导致死亡。
为何难穿越 高反明显天气恶劣
陈铮给记者在地上铺开数张地图拼出了整条鳌太线路。从专业的等线图上看,鳌太线几乎是“架”在山梁上的一条曲折蜿蜒的线。
从测量的地图上看,塘口海拔不足1800米,鳌山的海拔3470米,而到了拔仙台就上升到3767米,在整条线路中,还有数座海拔超过3500米的不知名山峰。导航架、荞麦梁、太白梁、雷公庙等路段的海拔均超过了3500米的高度。陈铮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上了青藏高原那样的高度才有高反,其实则不然,高反是人的身体反应,一些人表现的不明显,一些人则比较严重,特别是在穿越中,人的体能消耗非常大,能量的快速流失,会加速高反的反应。在我们的山难事故调查中,一部分人遇险就是因为体能透支失温意识模糊或者保暖不足失温而引起事故发生,这也是这条路最大的一个危险点。”
不只是海拔的变化,陈铮用地图向记者描述鳌太线上的危险点。鳌太区域气候比一般山地更复杂,一天有四季,常年出现狂风、大雨、冰雹、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风速可达六七级,由于属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山峰陡峭、石海茫茫,夏季穿越时水源稀缺。他表示,除了这两大原因,穿越时间长,体力透支问题,装备、食物等物资的负重过大,无人区气候突变带来的恐惧,沿途没有安全设施和临时避难所等等因素,都是导致恶性事故多发的原因。
文/图本报记者张晴悦
《驴友穿越鳌太线失联》后续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张超通讯员邢玉霞杨苗)8月10日上午,太白县“5A级景区县城大地景观自行车专用道项目”开工仪式在衙岭主题公园举行,标志着太白县慢行自行车道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建成后将带动观光休闲产业...
太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