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民发明家 高志文和他的农机梦

陕西农村报 2021-08-30 01:02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杰

“发明创造是我的爱好,我也把它当成事业去做,半辈子都在干这一件事,我绝不会放弃。”提起近30年的发明经历,66岁的高志文感慨万千。

8月11日,初见高志文时,他依旧在为寻找投资商而四处奔走。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脖子上搭着条毛巾,话语朴实,眼里满是坚定。

高志文出生于西安市鄠邑区甘亭镇西羊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帮父母分忧,高中毕业不久,他就进入县里的玻璃厂,一干就是十几年。1994年,高志文怀着满腔热情,辞职创办农机厂,研发油菜育种试验急需的微型油菜精量播种机。经过不懈努力,他当年就拿到了两项专利,销售也十分火热。

1996年,高志文带着自己的农机参加了第三届杨凌农高会。在展厅角落,他的播种机引起了著名旱作农业专家李立科的注意。交谈间,李立科向高志文介绍了自己正在研究推广的“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该技术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避免水分蒸发,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传统耕作方式的30%左右提高至60%左右,同时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72.6%。只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与之配套的农机,因而技术推广十分受限。

“我们农民辛辛苦苦就是为了多打点粮食,这么好的技术,一定得大力推广。配套农机没人做,那我就来做,能为大家出份力,我也觉得很荣幸。”听完介绍,高志文备受鼓舞,决心开始研制配套农机。

随后,高志文将原本销售极好的微型油菜精量播种机停产,并将所有经营收入用于配套农机的研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7月,第一批样机投入试验,但机器一下地,就遇到了新问题。

此时,原先的资金早已花光,试验效果也不理想,研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一想到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高志文又重新打起精神来。没钱就去银行贷款,聘请高级工程师进行技术攻关。

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小麦免耕覆盖施肥穴播机”成功问世,获得两项国家专利。随后,高志文还研制了“玉米灭茬覆盖免耕精量播种机”,并于2002年拿到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之后的几年间,高志文的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施肥系列播种机在杨凌、合阳、岐山等地深受农户和农机手喜爱,还被推广到安徽、江苏等地,拥有了国家注册商标,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为了让农机尽快投入生产,真正让农民受益,高志文计划大批量生产播种机,但又在资金上犯了难。这些年,家里的积蓄都花在了农机研制上,周围的亲戚都被借遍了,银行还欠着一大笔贷款,现在哪还有钱继续生产。

无奈之下,高志文开始去各地寻求合作,但大部分企业一听说是生产农机,都觉得利润低、见效慢。他去了很多地方,都吃了闭门羹。

回顾一路的艰辛,高志文说:“有人说我是端着‘金碗’去‘要饭’,这话倒也实在。虽然一直到处碰壁,但这些年我从没停下来过,只希望我的发明能早日‘开花结果’,造福农民,我有信心,也会继续努力下去。”

新闻推荐

水分大味道甜宝鸡岐山这种彩色辣椒你吃过吗?

岐山有彩椒,为啥宝鸡市场上看不到?原来,人家这是订单种植,成熟后直接被外地大公司高价买走了。不过不要紧,下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