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的文明曙光 在宝鸡,探寻周公 周原 周礼文化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 2020-11-17 10:06 大字

渭河浩浩,渭水汤汤,流淌千万年。她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强盛的大国。就在渭河北岸,礼仪之邦的文明之光璀璨绽放,周文化照亮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道路。周公、周原与周礼,为中华文明镌刻下留存至今的印记,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相传周朝将兴盛时,岐山有凤凰鸣叫。因此凤凰成为周兴盛的吉兆。图为凤鸣岐山雕像。

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周原博物馆的展厅中央,陈列的不是“镇馆之宝”,而是一尊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群像雕塑。雕塑中的考古工作者们神情专注,在认真地测量、记录。他们行走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刷子,慢慢还原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周原,跨过数千年时光,向世人展示文明肇基的风采。

从1943年石璋如先生走进周原开展调查,到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再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之都;今日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的重地。时至今日,庄白一号窖藏仍然保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纪录。

数量庞大的实物证据,让周代的历史愈发丰满,也解决了中国断代史研究的一桩桩“悬案”。譬如微氏家族青铜器中的史墙盘,其铭文就有足足284字。铭文记载了各代的史实,包括周武王时北方戎狄未定,对东夷的征讨等史书中的相关事件,都得到了实证。其中最重要的,还有对整个微氏家族谱系的记载与溯源。宝鸡周原博物馆馆长张亚炜表示,史墙盘金文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礼学堂。

周礼

润泽千年养心魂

渭河滋润着周遭万物,正如周礼及其衍生出的德行,默默滋养着“礼仪之邦”百姓的心魂。

在很多人看来,周礼只是一个封建社会的“遗物”,殊不知,它却以巧妙的姿态,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碗岐山臊子面,从制作工艺到食用方法,都深深地打上了周礼的烙印。”岐山百年美阳民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红说,岐山臊子面以前有个规矩就是只吃面,不喝汤。但剩汤从来不作为废汤处理,而是要端回厨房,倒入原汤锅里,继续加工、加热、补充,一次次循环往复于席厨之间,直到酒足饭饱为止。这种行为就是周代“馂余”之礼的衍化形态。

什么叫“馂余”?岐山县文旅局局长杨慧敏解释:“食之余曰馂。”“祭有馂”本是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意在让后来人不忘天地祖宗君王上人的恩惠。这礼仪历经沧海桑田,却仍相当完整地保留在衣食住行的一个个细节之中。

周文化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系统性展示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内容的数字化博物馆。

周礼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百姓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到庙堂上的人事调动、军队征伐,都遵循着周礼的规定。与商代的“君权神授”、盛行巫卜不同,周人将建立秩序的重心转移到人身上,在周礼之中萌发出“敬天爱人,德政保民”这样朴素的民本思想。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虽然各个时期的礼仪制度有所差异,但它们却不约而同地围绕周人的“仁政”“德行”而展开,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观念结构,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时空局限,长久地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予以滋养。直至今日,我们所遵循的社会伦理,依然构筑在周礼的基石之上。

周公、周原、周礼,留给世人的是以“和”为内在精神的周文化。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保护自然资源,反对破坏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主张以和为贵,相互理解、尊重;人与自我的关系主张身心和谐,保持平和的心态……今天,我们仍然带着这份内在精神,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这便是周文化,贯穿文明,跨越时光。(陕西日报记者 申东昕)

宝鸡新闻网最新原创作品:

宝鸡火力全开

新闻推荐

托稳百姓“饭碗” 宝鸡岐山多举措提升群众职业技能

“通过培训学习,拓展了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技能证书,我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更足了。”日前,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宝鸡科达特种纸业有...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