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书房沟
王英辉
深秋的书房沟,满眼都是曼妙的景致。田地里麦苗泛青,塄坎上野菊溢香,枝丫间丹柿高悬,柔和的阳光洒向广袤的原野,生机勃勃的草木沐浴在一派静谧祥和之中。拂面而来的缕缕晨风,夹杂着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
这是位于岐山蔡家坡令胡村龙泉寺旁的一方幽静地,取了个与其境地十分相匹配的名字——草坡。逶迤狭窄的土道上,我们一行七八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年过七旬的叶广芩老师,向西侧的一排排日渐坍塌的窑洞走去。
叶老师与省城的文友此番来西府,既不是参禅龙泉寺,也不是游览古周原,而是风尘仆仆地奔着书房沟,奔着土窑洞而来……
“我是在关中一个叫草坡的村子里,度过了大半个童年和整个少年时代。”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怀念关中》这篇文章里的词句,她所念念不忘的草坡,本地人叫“书房沟”,即我们此刻所处的位置。过去这里的村民依地势舒缓的坡塬而居,一条清泉汩汩的大沟把村子一分为二,沟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龙泉寺,庭院里两株900多岁的龙爪槐,一如两尊镇寺之宝,盘龙虬曲,郁郁葱葱。
七十多年前的抗战后期,天真烂漫的张洁跟随当时在扶轮中学(后来的蔡家坡铁中)执教的母亲来到渭河之滨,此后便长期生活在书房沟。可以说,张洁人生中最初的那些五彩斑斓的梦都萌发于此,她美好纯真的儿时岁月,也都定格在这秀丽清雅之地。在书房沟一望无垠的麦地里,那个欢快雀跃的小张洁,那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张洁,曾挎着竹篮,握着小铁铲,在三伏天里拣麦穗,在阳春时节挖荠菜。日后,张洁两度问鼎“茅盾文学奖”,她那两篇蜚声文坛的散文名作《拣麦穗》《挖荠菜》的蕴生之地,便是这其貌不扬的书房沟。如今上了岁数的老人,那些张洁当年的“小伙伴”,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个从外地转来的“洋女娃”,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善良、多么聪明的姑娘呀!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几孔破败的窑洞,因岌岌可危而无法靠前。土生土长的书房沟“胖娃”李巨怀因为一部长篇小说《书房沟》而名扬三秦,他向古稀之龄仍神采奕奕的叶广芩老师详细介绍着昔日张洁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时引发众人无尽的情思与感慨。据说,张洁曾不止一次回到书房沟,重访居住过的旧居,久久伫立在面目皆非的窑洞前,热泪长流,哽咽难言。想到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那些日日夜夜,尽管《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但温情不曾消散的故址仍矗立在天地间,矗立在她永难泯灭的记忆深处!
优雅的叶老师不时驻足凝望,认真倾听讲解,对着沧桑萧条的土崖频频按动手机摄像头,她给随行的太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霁红叮嘱道:“快给我拍几张照片,就在这窑洞前留影,我要传给在美国的张洁,她看了一定会感动,一定会流泪的!”
书房沟铭记着一段远去的岁月,也在等候着一位远隔重洋的女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友婷)近日,广东省汕头市职工义工协会联合关爱义工协会组织义工,分组前往汕头喜憨儿洗车行、龙祥街道、岐山街道...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