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火补 □马 婷

西安日报 2019-09-19 05:13 大字

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那条通往西域的路上,噢,这条路该还有个厚重沧桑的名字,叫“丝绸之路”。那些灰蒙蒙的低矮小屋就排布在这条路的沿线,它们破败、油腻、不够抢眼,却有着共同的牌子,上书“老陕补胎”。

起初,我是没注意到这些公路两边的小房子和那门口停着的流动车,更没有注意到那些穿着背心和短裤,皮肤晒得黝黑的汉子。我们只是这条路的过客,匆匆忙,在这路上驰骋而行,心里想着那诗人笔下的雄关漫道,念着那史家记载的悠悠古迹,自然,没有闲情注意这路边的小屋和小屋的主人。

我们的大巴车却在通往奎屯的路上,突然爆胎了,砰的一声,车子开始倾斜,瞬间,我们便成了“被乒乓球拍弹起来的肉球”,缓慢地,嗒嗒的,往前移动着,人们显然是惊愕了那么几秒钟,却很快做出了反应,这一路走来,十多天的行程,显然,已经能平和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了。于是,在领队的指挥下,众人将行李都移到了车子的另一侧,其实,时隔三年,我已忘记了当日的很多情形,唯一记着的,便是我们依旧往前开了许久,而后,停了下来,等待来补胎的人。

那个开着流动车的岐山老乡便来了,说是流动车,其实就是一辆三轮汽车,车前门的玻璃上,用红色的漆写着“老陕补胎”四个大字,底下是一串电话号码。

直至今日,我的手机里还留存着当日的照片,因为恰是那个时候,我们遇到了那个俄罗斯的少年背包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眼睛,都被那个来搭车的俄罗斯少年吸引,跟他交谈的间隙,这位穿着深蓝色T恤,灰色长裤的中年男子,已经给我们补好了车胎。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才听说他是岐山人,在这离长安城一千公里外的奎屯,在出行半个月之久后,竟然碰到老乡,亲切惊喜之余,不免生出些悲戚来。

我们这一行的领队,显然也是欣悦的,他可是地地道道的岐山人,而我们车上拉着的,那可是地地道道的西凤酒,我们这一行,三十多个文人,那可是真真切切地带着我们关中的美酒去探寻丝路文化的。

显然,这位补胎的汉子也被这么一车陕西来的老乡感动了,特别是他收到我们送上的西凤酒之后,那憨厚的笑容,便久久地挂在脸上。那时,我已仿佛看到,他们开着那流动车,回去之后,洗漱洗漱,拌几个凉菜,脱下T恤,倒几杯这西凤,光着膀子喝酒的模样。也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女人,从那间小黑屋出来,用身上的围裙擦擦手,坐下来,也给杯中倒上那么一两滴,端起来,轻轻抿上一口,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又转身进了屋内,不一会儿,端出几碗臊子面来……家乡的面配家乡的酒,这才过瘾,那公路旁边的小房子前面,便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亦飘出一阵阵臊子面和西凤酒混合的香味来。

那路边小树上的鸟儿,也似乎是被那酒香陶醉了,歪歪扭扭地唱起平日里并不擅长的歌来……

如今,当我再回过头去翻看当日补胎的照片时,不禁感叹道,照片中的这个汉子,不就是岐山人的样貌吗?别问我此话从何而谈,出生西府,日日见的是家乡的农民,客居长安,岁岁处的是周原的圈子,这关中汉子的样貌,便自然刻在了脑中,瞅起来,倒是无异于别处之人,亦是一孔七窍,不多不少,却总有些地方,亲切熟悉。

我们是在车子重新发动之后,才听车上的一位师者讲述了那岐山火补的故事的,在那之前,我只是以为,我们恰好碰到了一个岐山老乡而已。殊不知,这“丝绸之路”沿线,当然,不仅仅是这条通往西北边陲的路,那南至云贵高原的路边,也零星分布着这些岐山人搭起来的小房子。

他们是纵横交错的公路上的栖居者,也是行驶在长途路上的司机的定心丸。他们将“老陕补胎”,打造成了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背后,是无数背井离乡的岐山人创业的身影。

当年,那个叫王文会的岐山汉子,悉心钻研,日夜探究,终于创出个比冷补补胎更耐用、更彻底的补胎方式,并发明出个轮胎火补机来,同时创办了“岐山火补轮胎培训班”,至此带动岐山扶风无数子弟,远赴新疆、云南等地开店补胎,一时间岐山之地万元户皆起,扶风之地发达者无数,陕西火补,迅速在祖国的边边角角占领一席之地。

然而,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火补大王”于我,只活在传说之中,三年之前,我们就在那个行驶在丝路上的大巴车上,听博学的师者讲述他的故事,三年之后,当我偶然从好友处获悉他的近况,继而拨通那个电话时,我紧张激动的心情被一个古稀之年老者的声音平抚了。很遗憾,他此刻正身处外地,对于陕西火补这一经由他手创造的传奇,他只是在电话那头轻轻地笑了笑。

也好,我想,就让他和传说一起永远幸福的生活吧,和如今依旧遍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火补人一样,隐于市,隐于我们这些游荡在城市之中的人向往的地方。我想象着电话那头这位老者的身影,他也许已步履蹒跚,也许已双眼昏花,但他该是自豪的,因为他,让陕西火补成为名片,因为他,让无数青年有了生计,因为他,将跟火补轮胎这项技术一样,被人们铭记。

如今,每当我再次踏上远行之路时,那曾经对陌生之地的些许恐惧便荡然无存,因为我知晓,所到之处,都有家乡人的身影,你看,那路边的小房子,正传出秦腔的声音,好似,还有臊子面的香味。

有那么一帮子人,他们从西府出发,或携妻儿,或带兄弟,来到去往西北或是西南的国道边,搭起一座座小屋子,竖起一张张写着“陕西火补”四个大字的牌子,从此成了过路司机最亲切的存在。他们解忧愁于半路,寄温暖于无形,总能替在外的游子解燃眉之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火补人。

新闻推荐

岐伯故里行吟

□岳定海(绵阳)盐亭岐伯像我此刻坐在绵阳市滨江广场一边的茶楼上,心却飞向了茶亭,是的,盐亭茶亭。盖因此地出了一位非凡人物,他...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