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不孤单

西安日报 2019-04-29 00:00 大字

□李大唐

最早得到陈忠实老师仙逝的消息,是在第二届西北大学作家班赴汉中采风的车上。班主任杨乐生老师与省作协微信确认后,立即要求司机停车。简短通告消息之后,他让所有学员站成一排,面朝西安所在的方向,集体默哀一分钟。默哀完毕,杨教授宣布,取消后续采风活动,大家一起赶回西安。学员们转身上车时,一下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大家不敢看彼此的眼睛,静静地盯着窗外的风景。

人在心怀哀伤之际,惊天动地的一声号哭,不失为一种情感的释放,无语而凝噎的感情状态,更是一种深沉的表达。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深感陕西文学的天空塌陷了一角的我们,默默怀想着陈忠实先生,怀想他黄土高原般沟壑纵横的沧桑的脸谱,怀想他对待后学的宽厚与忠诚……

曾经有幸在不同场合,听过几回陈忠实先生谈创作。

陈先生最著名的两个比喻,一是《白鹿原》的“枕头说”,即要写一本死了能当枕头的书,他做到了;二是谈到他四年原下老家的孤独写作中,晚饭后转出屋门,看见原下往上干得能着火的蒿草,掏出打火机——点火。看着从原下顺着风势往上蹿跃的火苗子,心里的血在涌动,人也不再寂寞。

我理解,第一个比喻,说明作家要有至死不渝的大抱负、大理想,这里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意思,而是说“与天地游历,共古人往还”的高远理想,作家首先得有。这种高远的理想,路遥有、陈忠实有,贾平凹也有,所以陕西这块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成为人文荟萃的北京之外,第一个获得三个茅盾文学奖的省份。

第二个比喻,说明在走向成功、甚至成仁的道路上,作家全靠内心的坚持,即鲁迅先生比作的绝望而韧性的战斗,全靠自己灵魂的孤灯来照亮前路、心灵的火焰来点燃寂寞,才能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我。

当年上学时,陈忠实先生到大礼堂演讲。同宿舍一位岐山县小伙子,去时穿一双拖鞋,回来时一脚蹬一只皮鞋、一脚蹬一只布鞋,大家都笑他,这回可赚大发了,他说演讲最后请陈忠实签字时,一下乱了场。我当时因故未去,但仅以“拖鞋换皮鞋”的故事,足见陈先生当年多受大学生的欢迎。

还有一次“见”陈忠实,是在国力足球队的比赛场上,主持人一句“陈忠实亲临现场且坐在主席台”,现场5万多球迷和观众立马停止人浪汹涌的起伏动作,纷纷把头拧向主席台。这该是多么大的注目礼呀!不知忠实先生当时在10多万如炬目光注视之下,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夏天,作何感想?但西安人、关中人、陕西人,对于作家的尊重、对文学的尊重,以此可见一斑。一个作家活人活到这个份上,此生应不虚矣!

当然还有两次“见”到陈忠实的,虽然不是真人。一是雁塔北广场改革开放30年图片展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第一张巨幅照片,二是长安区西北饭店西侧一家照相馆贴出的陈忠实的黑白照片。凡有他照片贴出的地方,总有人驻足观望——亦可见普通群众对忠实先生的喜爱。我想,人们之所以仔细观望,是因为这张脸太有特色了。关于中国人的面貌,印象最深的是画家罗中立的《父亲》,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画一张陈忠实的脸?细读这张沟壑纵横的脸,你不难发现,这是一张真挚的脸、一张代表整个周秦汉唐苍莽历史的脸,其背后掩藏不住的,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2014年10月25日晚,与周瑄璞、杜文娟、高涛三位文友一起在西安东门外老孙家吃泡馍,那是陈老师接待全国各地文学大咖的固定“客厅”。那晚我就坐在陈老师右侧,近距离就小说《白鹿原》的创作过程,请教了老人许多问题。待馍掰好了,老人家对服务员说,给娃们家都来最好的、优质!

在等待泡馍的过程当中,我们打开手机,给老人家看几天前我们几个与广东作家黄金明一起去他西蒋村旧居的照片。当时没来得及要到钥匙,为了看到院内的陈设,不得不翻墙入院。北京一位朋友看了照片后开玩笑说,“在陕西当作家也太难了吧,还得翻墙。”听后,老人家夹着一枚雪茄,向沙发的椅背上一靠,孩子一般笑呵呵地说,穿戴得那么整齐,看别把你们的衣服弄脏了。

2016年5月5日,陈忠实先生的追悼会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自发赶到的群众达千人以上。鞠完三个躬,被后面的队伍“推”着,就要远离陈老师之际,最后一眼回看党旗之下陈老师似乎缩小了1/4的遗体,感觉一生忠实为人、厚道待友的他,“小”得真有几分可怜,但看到他朝后梳拢根根挺起的满头银发,又感觉陈老师终于要像一个赤子,像《白鹿原》的主人公一样,无挂无碍地回到大地母亲广阔的怀抱,不禁在悲哀、空旷、荒凉的心境之下,忽然旁生出一丝暖意。于是我在心中双掌合十,默默祝愿——生为一个忠实为人,行为世范的大写的关中道人,我愿他从此高升天堂,不再负重。最后我想,有白鹿两家那么多活生生的先人陪他,他并非一人在九泉之下,往生的生命绝不会孤单。

至今想来,今生最为遗憾的一点就是,唯一一次与陈忠实老师坐在一起品茗叙谈咥羊肉泡,明明这样一顿茶饭我们四个谁都有买单的能力,却还是被他提前悄悄预付了饭钱。

回想那日吃饭的场景,我至今为老人家没有喝过我一口水,吃过我一顿饭而深感歉疚、懊悔;得到老人家的当面“真传”,并在握手之间沾了他手上的“仙气”,一个长篇却如鲠在喉,4年多时间憋不出来,我为自己不能突破小我而惭愧、汗颜。只有这样一段一段回忆老人在世时的场景和他亲切的笑容,在每年清明,真诚地祭上心脉一瓣,愿他老人在天堂里面早得安息!

新闻推荐

岐山益店小学启动“刷脸”门禁

本报讯(史红海通讯员魏敏飞)4月16日,宝鸡市岐山县益店中心小学“刷脸”门禁通道正式运行,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安全防范水平,弥补...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