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岐大地走出的桥梁专家苏权科
□ 李海杰
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无疑是2018年最令人关注的事件。而在这举世瞩目的工程背后,有一个技术总负责人,他就是从陕西宝鸡走出去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1962年,苏权科出生在岐山县故郡镇渚村。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作为长子的苏权科,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地里家里什么样的重活儿、累活儿都干过。给全家人做饭,站在板凳上擀面条,是他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苏权科从小酷爱读书,看到谁家有书就借来读,抓到什么就看什么,常常如痴如醉。书籍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将追梦少年的内心世界照亮。
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在岐山中学读高一的苏权科,因为成绩好被推荐参加了这次高考。考试前一天,太阳火辣辣的,他在麦场帮家人碾了一下午麦子,直到天黑才回到学校,累得饭也没吃,倒头就睡。第二天在考场上,早饭也没吃的苏权科又累又饿,卷子还没答完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但谁也没想到,他的成绩和重点大学分数线仅差了1分,被宝鸡师范学院录取,成为全村第一名大学生。苏权科说,躺在大学床铺上,想着以后能有工作了,总感觉恍恍惚惚,像做梦般不可思议。
是啊,梦想从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1985年,苏权科考取西安公路学院的研究生。亲戚们都说:修个马路还用上研究生?但苏权科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他的硕士论文课题,解答了当时桥梁工程中的难题,让他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从陕南汉江大桥,到汕头海湾大桥,再到厦门海沧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在一次次的工程历练中,苏权科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桥梁专家。2004年,他被粤港澳三地政府选中,担任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全面主持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面对重任,苏权科抱着实现梦想、回报祖国的赤子之心,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项伟大工程之中。
然而,现实中困难太多了,没有环境基础资料,没有相应的设计方法,没有统一的施工标准……难题一个接一个,这座桥能建出来吗?面对国内外的质疑,苏权科说,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有经济积累、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我们有底气以世界眼光谋划这座大桥!
此后的14年里,苏权科带领着他的团队,一个一个地攻克难关。他既要组织协调,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方案,又要带领解决设计、土木等各领域的技术难题,还要给团队工程师加油打气、凝聚人心。他飞赴世界各地拜访领军人物,观摩研究上百座名桥,组织开展80余项专题研究,审查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仅是主持和组织大大小小的技术论证会就将近1000场。有一次,他在实验桥上检查时,脚踝意外骨折,本应卧床休息两个月,他却一刻也待不住,拄着双拐在施工现场奔波劳碌。超级工程要有超级质量,在这方面,苏权科是锱铢必较,甚至有些吹毛求疵。施工人员对他说:“你这活儿太难干了,我给别人干这个,人家已经很满意了,你们咋还不行?”“因为我们不想留下遗憾”,他说,“700多年前,文天祥过伶仃洋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充满了悲壮与无奈。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就是从伶仃洋口打进来的。所以在这里建桥,一定要建一个为中国人争气的桥,一个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的桥!”如今,港珠澳大桥终于傲然屹立在伶仃洋上,它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展现着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西岐大地上当年那个贫寒少年,到世界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在苏权科逐梦的50多年中,不曾改变的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是他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而变化的,是大跨步向前迈进着的中国。苏权科感慨地说,他遇上了好时代,实现了几代桥梁人的“中国梦”。
(选送单位: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新闻推荐
傅志辉几场北风过后,黄叶纷纷飘落,冬来了。冬来了!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空旷。尽管田野上的麦苗依然青绿,沟坎边柿树上残存的柿子...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