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美食开年
□阎建滨
腊八节处于冬季最寒冷的时节,“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一场爱心饭店、佛寺等施粥的慈善义举,温暖了冬季最寒冷的腊八节,因此,数百年腊八粥成为人们腊八节最深刻的记忆,铭记在味蕾里的温暖,比任何的精神表达似乎更接地气。
在遥远的古代,腊八节是中国人隆重而盛大的狂欢节。当时被称为腊日祭,是一年中的“岁终大祭”,《独断》说:“腊者,岁终大祭,所以预以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古代为何将一年中的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字又有什么讲究?这要详细说一说。“腊”在古代通“猎”和“蜡”,“猎”就是打猎,农历十二月万物皆枯、一望无际,正是打猎的好时候。恰逢岁终,要准备丰厚的祭品给祖先,猎捕各种牲物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腊月就是驰骋打猎的月份。而“蜡”则是供奉祖先的香火,周代把年终祭祖和祭神灵就叫“蜡祭”,《礼记》就有“天子大蜡八”的记载。总之,腊八的“腊”字是古代年终盛大祭祀的产物,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日祭。
腊日祭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祖先、百神、跳傩等,这些习俗至今还散落在我国民间的许多村落中。周代祭祖主要是祭祀神农氏,华夏民族靠农业为本,神农、后稷功德无量。同时,每逢腊祭,老百姓还要祭家神,比如门神、户神、宅神、井神、灶神等。现在陕北农村喝腊八粥时,首先要敬家宅六神,连猪圈、牛圈、羊圈、树上、厕所等周围都要敬到,一个都不能少,这显然是古代腊祭的体现。当然,粥仅仅是一种形式,肉才是主角,腊日祭是丰盛的狂欢,猎来的各种肉类在祭祀祖先和诸神之后,是要分享的,于是腊祭就成为年终岁末的一场饕餮盛宴。当然,宴席中是缺不了傩舞的。周代将傩纳入国家礼制,傩礼不仅驱邪纳祥,而且调理阴阳,有祈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的功能。尽管后来傩舞娱乐化了,但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傩舞、傩戏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腊日固定在腊八大概是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有明确的记载。南北朝时,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教,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离古代的腊日十分近,于是,他将每年游离不定的腊日固定在了腊八,这样,华夏民族的腊日祭与供奉佛祖的成道日就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佛教进入古老腊日祭的一个转折点,到了唐宋,腊日祭尚能与佛寺的腊八并行,到了明清,古老的腊日祭已经退出舞台,佛寺腊八节蔓延到华夏大地。
在腊八的节日美食中,腊八粥一枝独大,更多的腊八节日美食却鲜有人知。北方是麦子的产地,陕西人爱吃面,腊八吃的是“腊八面”。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最爱吃的是长安的“糁糁面”,我认为就是典型的一种“腊八面”。主料一是玉米糁,二是面条。做糁糁面时,先要熬好玉米糁,一定要熬到火候,不稀不稠,稀了寡淡,稠了面没法下。熬好后,下面条。菜就是韭菜或葱花,或加点豆腐和黄豆等,点睛之笔是放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吃起来煎、辣、香,吃出一头的汗,边吃边喊“舒坦、嫽扎咧”。此外,西府的岐山臊子面、河南的糊涂面,我认为都是“腊八面”遗存下来的产物,关中席面、流水席还保存着往昔古老腊日祭的丰盛宴席风貌。
在腊八节中,“腊八蒜”在北方非常有名,每年腊八这天泡制。蒜用的是紫皮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到了除夕启封,蒜翠绿翠绿的,辣、酸、香扑鼻而来,最适合老陕人的胃口。如今在西安的老字号饭馆里,腌制“腊八蒜”已经成了招牌产品,深受顾客的喜爱。要说的是,“腊八蒜”有讲究,因“蒜”与“算”同音,过去腊八这一天,各家的商号都要拢账,要算一年的盈亏,所以要债的多。老北京城就有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债的送信,欠债的还钱。”于是那些欠债的,最怕人家在街上吆喝:“腊八蒜来!”。还有湖南的传统美食“腊八豆”,鲜美可口,深受百姓喜爱。
民谣有:“小孩小孩别发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既是古老而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的序幕。“腊”也有“接”的意思,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一年的期盼。腊八,更是开年的鼓点,昔日腊祭有擂鼓打猎的习俗,鼓点催动着春天的脚步,也加快了忙年的节奏。昔日人们把腊八到除夕叫“忙年”,在漫长的冬闲时刻,开始为年度盛宴筹备忙碌起来,大扫尘、备年货、办新衣、祭祖先……忙年的风景日浓一日。当然,昔日的腊八节之后,既有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腊八之后,进入最难熬的日子叫“年关”,在经济短缺的时代,贫穷的人家最怕过年,饥荒、躲债就成为贫困人家的烦心事,所以称之过“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部电影《白毛女》,过年的时候喜儿的父亲躲债,仅仅给买了个红头绳,喜儿就欢天喜地。如今国家强盛、生活富裕,小孩子听听昔日的老习俗恐怕都不相信是真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6日,宝鸡市岐山县花儿舞蹈培训学校的30名孩子,受邀来到北京星光影视园,参与录制央视2019跨年元旦晚会。节目录制...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