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发展始末
《血泪仇》剧照。资料图片
《诗圣杜甫》剧照。资料图片
省戏曲研究院下乡演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戈华 见习记者 强继霞 通讯员 李梅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陕西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精神富矿,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抒写出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悲壮三秦大地。深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
让我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沿着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革命旧址,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引领和物质支持。
从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到西北戏曲研究院,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发展至今已整整走过了80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秉承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坚持服务民众的宗旨,年平均演出600余场,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陕西文化品牌,为打造陕西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我国现代戏曲艺术领域的开拓者
“峥嵘岁月,救亡图存。为抗战怒吼,替民众呐喊。圣地砺风骨,血脉凝铸中国魂。”8月16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剧场右侧墙上,这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于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今年已85岁高龄的吴德,切身经历了从西北戏曲研究院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发展。作为导演,他在指导排练《梁秋燕》间隙,对记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种种过往。
1938年,在毛主席发出“要搞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民族艺术”的倡议下,以延安师范的“乡土剧团”和延安市“工人业余剧团”为基础,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然而剧团初建,举步维艰。团长柯仲平找毛主席反映情况,主席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边币,以解剧团燃眉之急。后来,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剧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舞台戏曲,剧本是关键。在柯仲平、马健翎两任团长的带领下,民众剧团以敢于突破前人的魄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新路:以生活为本,借鉴传统而不被传统禁锢;从人物出发,运用程式但不受程式束缚。“听马健翎院长讲,那时候在讴歌边区、宣传抗战、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思想指导下,剧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现代戏,特别是‘正剧三部曲\’(《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和‘喜剧三部曲\’(《查路条》《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是‘开现代戏创作之先河\’的作品。”吴德说。
事实确实如此,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不负众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排演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励志鼓劲的优秀作品。像《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规模宏大、艺术成就很高的现代戏名篇,成为盛演几十年不衰的“红色经典”。
据资料显示,在抗战8年中,剧团平均8天内有3天在乡间,先后在190多个地方演出了1475场,观众多达260万人次。“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毛主席对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为代表的秦腔工作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众剧团于1952年组建为西北戏曲研究院,成为全国最大的两个戏曲艺术院团之一(另一个是中国戏曲研究院)。在院长马健翎的领导下,西北戏曲研究院积极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建立了完善的戏曲理论研究体系、剧本创作体系和表演艺术实践体系等,并数十次进京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多次嘉奖。在20世纪50年代初,该院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戏创作、研究、演出、示范基地”。
1955年,西北戏曲研究院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1980年2月,又改为如今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为全国少有的集研究、创作、教学和示范演出于一体的大型艺术团体。
“尽管岁月沧桑,但我们初心不改。我永远记得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吴德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根在延安,可以说研究院从起根发苗到长成参天大树,既是延安时代红色文化基因的受益者和探索者,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2 用工匠之心打造艺术精品
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得主李东桥等人主演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普通人的故事。“看完《西京故事》后,那些情节一直在我心里跌宕起伏,让我不断回想起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西安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感慨道。
《西京故事》自2011年3月问世后,3次奉调进京,20余次走出陕西,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演出,至今已公演500多场。该剧先后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等重大奖项,并且荣登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榜首。
据统计,建院80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形式改编传统戏、创作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600多部,形成了“磅礴、质朴、清新、缜密”的艺术风格,素有“西北秦腔最高学府”的美誉。
近年来,该院始终坚持现代戏创作,积极创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并获得众多荣誉,诸如被誉为“西京三部曲”的大型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新编秦腔历史剧《李十三》《诗圣杜甫》《凤鸣岐山》《大秦将军》《大唐纪事》《大唐玄奘》等,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以及适合当下年轻人口味的青春版《杨门女将》等。特别是“西京三部曲”获得国家戏剧类的所有大奖,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并三登金榜、两次夺魁,创造了陕西戏曲新的辉煌。
“辉煌时代,革故鼎新。树振兴壮志,绘发展宏图。学府聚英华,盛世放歌大秦声。”今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暨建院80周年,该院将于9月初推出系列文化活动,旨在重温革命传统、唱响延安精神;坚持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内容包括拍摄制作大型纪录片《我从延安来》、中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献礼活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青年文艺工作者“新时代回延安”陕甘宁边区寻根之旅文化采风活动、“一带一路”陕西秦腔国际文化传播之旅等8项活动。
3 唱响陕西文化品牌 戏曲研究院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10月推出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为定位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10多年来运行有序,已连续演出3000余场,成为陕西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如果说这样的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艺术成果惠及群众,那么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为了让更多国外的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
去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团受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国际歌剧节组委会邀请,由院长李梅带队,与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表演艺术家组成的“陕西秦腔艺术团”,带着中国戏曲精品节目在哥本哈根国际歌剧节首次亮相。
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多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伊朗、泰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让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演出团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观众及相关部门的好评,既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也为陕西文化、秦腔事业的壮大作出了贡献。
新闻推荐
2017年12月29日,陕汽重卡年产第16万辆下线,刷新历史纪录。(陕汽供图)开栏语“2018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将于9...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