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南门口夜市◎王恭
长期生活在宝鸡的朋友,都难以忘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区的六大小吃夜市——汉中路、南门口、老车站、桥南、宝桥、斗鸡。时光进入新世纪,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吃摊点都“进店经营”了,但我还是会时常怀念起这座城市里一处处曾经红火的小吃夜市。
上世纪 80年代的一个中秋节前,在兰州医学院做教授的高中同学郑林科,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后途经宝鸡来看我,我们有十多年没有见面,叙旧的话题自然很多。说话间,林科问我:“宝鸡晚上有什么好逛的地方?”我满怀山城人荣耀的心情信口说:“那就逛小吃夜市吧!”
月夜晴空,秋风习习,乍凉还暖,我俩悠闲自得地向南门口小吃夜市走去,我边走边向友人述说那一处的小吃夜市:中央级刊物为此组过专版;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题过“文化古城,山清水秀,食品小街,宝鸡明珠”的赠语;省上还在宝鸡专门开过全省小吃管理现场会。友人听得频频点头,目光中闪烁着置身领略的向往。
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了南门口夜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吃的世界,荤的、素的,热的、凉的,汤的、干的,本地的、外地的,应有尽有。“师傅,来碗扯面!”……摊主们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声音的甜润中蕴含着真诚与热情,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暖人心窝。
山城的夜市,一年四季不论是晴夜还是雨天,从不停业。晴夜,业主们披星戴月;逢雨,一方彩条布撑在自制的钢管架上,瞬间就盖成一间间小餐厅,为客人遮风挡雨,经营时间一长也就各家有各家的常客。每当傍晚时分,街道华灯初上,摊主们便推着车,各就各位,一个个风味摊点如从地下冒出来一般霎时开张。他们拉运东西的车子,就像一件能装取之不尽什物的魔术道具。这种车子分上下两层,上装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吃食配料,下放水桶炉子煤气灶,最上边架着餐桌餐椅。一到摊点,车子放稳,架板一支,立刻变成操作台。电源是早就接好的,电灯一开,四下照得白昼一般,摊主们三下五除二就进入角色。不一会儿,小吃一条街便在南门口不足 200米长的街道红火起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犹如农村过古会一般,好不热闹,夏天更是夜市的鼎盛时期。宝鸡红火的小吃夜市还有多处,南门口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吃,作为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争相媲美。各家摊前摊后,人声鼎沸,吃客坦然舒心,汗流浃背,等客急不可耐,口咽唾沫。即使不吃,望一望色、香、味俱佳的各种吃食,如走进了吃的艺术馆,让你目不暇接;看一看摊主们一个个娴熟的操作,就像欣赏杂技节目,大饱眼福;吃一餐,品个味,你就会口留余香,回味无穷;即使你穿街而过闻一闻,沁人心脾的香气也会使人的鼻感官得到享受。
我和林科作为岐山人,与岐山臊子面有着难割难舍的情结。当逛到一家悬挂“正宗岐山臊子面”的摊位前,被各位吃客的吃相引诱。我们各要了一碗,吃着品着,岐山面的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九大要素俱在其中,很是正宗,要不是肚子抗议,还真想再来两碗。
逛完小吃夜市,我们缓步向回走着,林科深有感慨地对我说:“家乡的小吃真好,走到哪儿都想。山城的夜市真美,能把吃当文化来做,宝鸡人很有眼光。”此时,我为久居异乡的朋友赞美家乡而心生自豪。
新闻推荐
中戏、北影艺考接连放榜,前三甲全是“小童星” 不但有颜,还有实力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近日接连公布2018年艺考成绩,与去年王俊凯以艺考排名第19的成绩进入“北影”相比,今年这拨“小童星”的艺考成绩集体开挂,两大王牌艺术院校表演系的“前三甲”都是入行多...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