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天庵和书堂寺
绿天庵和书堂寺,一个是怀素的故里,一个是怀素的出家地。
近年来有人提出一说:怀素的故里在书堂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岐山头村。理由是这里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一块1929年的书堂寺续建碑,上有:“始(建)于汉明帝……唐·僧怀素发迹于此”字样。有人据此还撰文说,怀素就出生在岐山头村,若是零陵人,城内庵院多条件好,年幼的他大可不必舍近就远弃优择劣,走20里到书堂寺出家。
我觉得这个观点片面。若说书堂寺始(建)于汉明帝,仅凭一块碑刻未免太草率。到目前为止,永州最早的地方志为明洪武十六年编纂的《永州府志》,上面对书堂寺的记载只有六个字:在城北三十里。而且,历代《永州府志》和《零陵县志》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几乎找不出一篇(首)历代名人对书堂寺的吟咏和记事。岐山头村除了那块书堂寺续建碑,也没有发现其他任何跟怀素和书堂寺有关的碑刻和文字记载。
反观绿天庵,在怀素去世百余年后,就有唐末桂州(今广西桂林)诗人裴说来此凭吊,并写下了《怀素台歌》:“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迹在。笔冢低低高如山,墨池浅浅深如海……”此后,一直到清末,由零陵东山、绿天庵、笔冢等切入怀素的诗文有很多,不胜枚举。清康熙《零陵县志》在地形图上的东门外,还标出了怀素塔的位置。古人做事很讲究,特别是祭祀凭吊之类,十分认真,以示虔诚。怀素的草书名垂千古,自宋以后,历代书家莫不景仰、临摹,而崇拜者在研究其书时绕不开其人,有的难免要到其故里来寻迹,因此,东山东麓的绿天庵就成了最好的目的地。
据文献记载,绿天庵始建年代不晚于中唐。清康熙初重建,乾隆年间曾加维修。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元年(1862年),知府杨翰重建。有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另建书禅精舍,舍旁储怀素所书诸碑。老人们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种蕉亭、醉僧楼、书禅精舍、佛殿已破烂不堪。后来,一些碑刻被打烂砌了水沟,剩下的正殿也于1981年被地区精神病院拆除,现仅存一块风化剥落严重的摹刻“千字文”碑。
怀素为什么要出家?我想有两点:一是由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无以为生。二是为了善结书缘,出人头地。因为在唐代,寺院往往是高僧大师云集、文人墨客往来的文化繁盛之所,投师在文化修养上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超人能力的高僧,无异于拜名师。怀素在书堂寺学会了梵文,能够翻译佛经,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怀素为什么舍近求远去书堂寺出家,可能也有两个缘故:一是唐代交通以水路为主,书堂寺位于潇湘二水交汇处的黄金码头——老埠头附近,虽然有点儿远,但往返船只多;二是书堂寺的方丈或住持与怀素的伯祖惠融禅师有很深交情,且修养不错,惠融云游归来常去书堂寺聚会,所以把怀素介绍过去了。
关于怀素出家的年龄,我想应该在七、八岁左右。因为《说文》曰:幼,小也。《礼记》:人生十年曰幼。怀素自称“幼而事佛”,应当是10岁以前的记忆。怀素在书堂寺抄写经书,对书法愈加痴迷,加上不守寺规常遭斥责,他混了几年就回到零陵东门外的家乡。因为贫穷,他干脆种蕉练字,把绿影簇拥的草庐命名为绿天庵。怀素生性好动,他平时或进城谋生,或纵酒练字,个性鲜明,让人过目难忘,所以零陵民间也有了“浪子和尚怀素”的传说。
新闻推荐
用民间艺术讲宝鸡故事 访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李阳
本报记者组“小时候,每年寒暑假都会和父亲回岐山老家看望奶奶,虽然回家的过程有点辛苦,但家乡的臊子面却思念至今。”1986年出生的李阳是一名设计师,现任职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幼时,他同...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