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3· 22”世界水日渭水东流

宝鸡日报 2018-03-20 18:04 大字

◎杨烨琼

小时候,站在渭河北岸的塬边,看着渭水像光亮的丝带在塬下的河谷原野一路蜿蜒东去,常常想去亲近它。

终于,有一次,父亲领着我去渭河南岸的县城办事。我们早早地吃了早饭,便一路下塬,向县城正对着的渭河北岸渡口赶去。

到了渡口,只见河面宽阔,河水泛着泥黄色的波浪奔腾向东,一条大木船在湍急的河水中像不服缰绳束缚的野马一样扭来扭去,焦躁不安。

船上已经站着好多人,整齐地摆放着架子车和一溜自行车,我们沿着一条搭在船帮上的宽木板刚上了船,便有一位船夫在岸上撤去了木板,解开了缆绳,一边敏捷地跳上船,一边高声喊道:“开船!”船在他的脚下轻轻地晃了几下。

一个光着膀子、高高地挽着裤腿、裤子上满是泥迹土斑、肤色黝黑的船夫,用一条长长的木篙使劲地把船撑离了岸边,船上几个同样装束、肤色黝黑的船夫正在用力地用竹篙撑着船逆流向着上游河心方向划去。几个船夫忙乱而有序,拿着船篙的,敏捷地观察着水势,时不时地将竹篙插入水顶一下;而其他的人,或是扳着巨型大刀一样的船舵控制着方向,或是喊着号子奋力划着船桨,能看到他们古铜色的腿上、胳膊上的筋脉一鼓一鼓的。船逆流而行到了河中心,气氛因为船夫们相互间紧急的呼喊和看似忙乱的工作而紧张了起来。船夫们抑制着船的速度,防止因为顺水的船速过高而难以控制。一番忙乱地呼喊、拼搏,船终于到达了对岸预定的地方。

因为对岸河滩比较平缓,沿木板下船后要走七八米的一小段泥水路。人们纷纷提前脱下了鞋子,挽起了裤腿,做好了下船的准备。下了船,人们就在路边淤积的小水潭洗脚穿鞋,然后赶路。一船的人散在路上,说说笑笑向着前方走去。

那一次,我亲眼目睹了渭河的宽广和滚滚的水流。下午回家等船的时候,我在河岸边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石子,有圆、有扁、有方,有黑、有绿、有灰……可爱极了。于是捡了一大把,装在兜里,带回了家,珍藏了好久好久。那一次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渭河的真实。

对于渭河北塬的我们,那长长的渭河、匆匆的流水、苍苍的蒹葭、河洲的鸟蛋、悠悠情思,一直在心上,亲切、神秘,令人向往!

后来,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我知道了关于渭水的一些故事,让我对渭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渭水的磅礴与激情。

公元前九世纪,一个因其祖先非子善养马的民族,被周孝王分封在渭水岸边的秦地(今天水市),为周的附庸。这个民族也就以地为号,曰“秦”,为周王室养马并担当戍边对抗西戎的职责。

公元前 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虽然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但因其地处偏僻、国力微弱而一直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但是渭水滋育的这个民族,有着和滔滔渭水东流一样的执着和自强不息。

秦文公时,徙居于汧(千)渭之会。《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前 677),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从此,秦这个民族就一直把让“子孙饮马于河(黄河)”作为民族的目标。

在眉县常兴镇发现了春秋早期秦的兵器“秦伯丧戈”,其上有铭文,铭文释义为“秦的正卿伯丧,在西方布政陈教……安定镇抚东方。”从这段铭文,可以看到春秋早期的秦一直把向东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让今天见到这铭文的我强烈地感受到秦人“饮马於河”的强劲祈愿与心劲!

从秦人祖先在千渭之会立誓让子孙“饮马于河”,到穆公霸镇西戎的强悍,到城门立杆的诚信之约,到昭王称霸的威武,到始皇一统的丰功,历经近500年像渭水一样昼夜不息,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壮丽诗篇。

汧(千)河是渭河的一大支流。有一首《汧 医殳》歌谣,来自于先秦时期的石鼓,记录了公元前 770年时渭河流域的鱼丰草美:“汧噫泛泛,烝彼淖渊。鰋鲤处之,君子渔之。”“黄白其蚌,有鳑有鲌,其影孔庶。”“其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橐之,维杨及柳。”这首赞美渭水流域汧河鱼丰水美的歌谣,向我们展示了 2700多年前渭河支流汧河的丰美:波光粼粼的汧河中,鲇鱼、鲤鱼、黄中泛白的蛤蚌成群,鳑鱼和鲌鱼产下的鱼子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渔人打些什么鱼?鲢鱼、鲤鱼真不少。这么多鱼怎么拿?杨柳枝条穿起来。

多美的场景,多么惬意的捕鱼收获,多么让人流连的丰沛之地!读起这首歌谣,令人仿佛看到清澈的水中不同的鱼儿悠闲地漂游在摇曳的水草间,捕鱼者收获满满,手提着用杨柳树枝穿起的一溜鱼,幸福地走在归家的路上,看着不远处袅袅的炊烟,心中就像那渭水河面的波光粼粼、光跃如珠,荡漾着满满的希望和幸福!

渭水不但丰美,而且像秦地的人们一样,纯朴而又无私。

公元前 647年晋国连年大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民不聊生。于是晋惠公就派遣大臣向秦国借粮;秦国内部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不应借粮,还应趁此机会发兵于晋 ;另一派认为,应该实行仁义,借粮给晋国。后秦穆公决定:发送义粮给晋国,帮助晋国渡过难关。

于是,在这年的初冬时节,一只规模庞大的船队 ,浩浩荡荡从秦国的国家粮库(千河东岸,今凤翔长青镇域)出发,沿渭河五百里水路 ,逾关中、越黄河峡谷,入山西后逆汾河北上 ,一路水道,船舶相继 ,迤逦千里 ,将救命粮及时送到了晋国的都城绛。这次空前的运输行动 ,被史书《左传》称为“泛舟之役”。

如今,站在渭水岸边,回想着这些历史,仿佛听见桨橹咯吱,眼前会闪过那暗夜中船灯的光芒;听渭水哗哗东流,仿佛可以感到来自雍城的智慧与仁德。那东流的浪花,朵朵都是一首歌,一首前行的歌谣!

我认识一个博大的渭河!从甘肃的鸟鼠山发源,横跨甘陕,集秦祁、清姜、黑河等大大小小近 30条水流,一路向东,越集越浩大,朝着黄河、朝着大海一路奔流不息,以博大的胸怀,滋育着广袤的土地。

汉、唐王朝定都长安时,沿渭河每年运输粮食近百万石到长安,河上常常粮船络绎不绝,战时的军船更是往来不断。当年刘裕伐后秦之战时,部将就率领水军,乘小船溯渭而上,一举攻克长安。到了唐代末年迁都洛阳,大型船运渐致衰退。大约到清代中叶以后,渭河已基本不能航行。看着这些资料,让人深感世事沧桑。

在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炎黄子孙以此为舞台,也演出着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水的历史活剧:春秋宁戚渠佳话千古流传,乾隆时梅公渠至今惠民,民国水利学家李仪祉筹划的“关中八惠渠”富秦川的祈愿也已变为现实。

如今,渭水两岸,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即将动工的城际轻轨便捷和亲密了城际的联系;南北河堤,百里如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大河上下,桥如长虹卧波,贯通南北,便利群众;两岸田畴,美丽家园,幸福生活!

如今,一方方荒滩成了花园,那片片荒地变成了公园,花香鸟语,清香扑鼻,景色宜人!千亩荷塘景色新,人在画中行,画在人眼中!

读史思今,我常常想起《诗经·国风·秦风》中的一首歌谣《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人面对危难时的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和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慷慨激昂如在眼前,令人心生敬佩,励人昂然前行!

渭水东流,奔腾不息,流淌的是这方水土的气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渭水养育着关中几千万的秦川好儿女;一方人也光耀着一方水土,关中几千万黄土地的儿女也一代一代使这方美丽的土地愈加靓丽美艳!

渭水如带,汤汤东流。

新闻推荐

岐山破获一起特大保健食品诈骗案 涉及全国25个省 涉案金额700余万元

日前,岐山县破获一起特大保健食品诈骗案件,此案牵涉全国25个省份1000余名受害者,已核实涉案金额高达700余万元。3月19日,华商报记者从宝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2017年11月10日,岐山县公安局、市场...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