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化饦饦面 李涛

华商报 2017-12-28 02:05 大字

插图/张永文

北方人习惯吃面,成百上千年地吃下来,这面食就被吃得有滋有味,吃得花样百出。像山西刀削面,河南糊涂面,兰州牛肉拉面,新疆的拉条子……岐山臊子面是面食中的精品,它从周文王首创的蛟汤面演变至今,又在西府地区衍生出扯面、棒棒面、截截面、蘸水面等诸多系列。近日笔者在眉县青化乡采访时,又发现了一种饦饦面。

刚赶到青化,乡干部就对我说:“走,吃饦饦面去。”待我们在小饭馆坐定,这饦饦面就端上来了。这面非擀非切,也不是扯的、拉的,类似于揪面片。它呈圆形,状若饺子皮儿,却中间凹、四周肥,盛在碗里像莲花。夹一片进口,只觉滑腻爽口,筋道十足,有嚼头。同样是面食,却吃出不同的感觉。于是好奇心陡起,要探个究竟。原来是做法奇特:首先要将面和硬、揉到,醒一段时间.这和扯面、拉面的工艺相似;关键是将醒好的面搓成手指粗细的条,再掐成指头蛋大的块儿,丢进清水中,再用双手在水中捏成一饦一饦的面团,随手扔进沸腾的汤锅,随捏随扔,煮熟即可。这在水中捏成饦饦的工艺就是它的独特之处,难怪它入口那么滑溜、那么筋道、那么有嚼头,并且还不胀胃,不难消化。

我国古代有一种面食叫“馎饦”,这“馎饦”和饦饦面有无关系已无从考证,但青化人就是稀罕这饦饦面。过去进山砍柴,往往几人合伙,去时带上醒好的一大饦面,饥了就三块石头支个锅,随手摘几把山野菜,几人围着将面揪一块,在石头上拍一下.随即就丢进锅里。有的就干脆在膝盖上一拍,边拍边丢进锅里煮。然后一人一老碗,美美地咀嚼、吞咽。因为它耐饥、顶饱,吃完可坚持到天黑。所以,在山庄干活也一样,去时背上面,到地方先醒面,然后饥了就如法炮制着吃……

青化人还有个说法,叫大痛初愈吃饦饦。说是人有病了,或进入恢复期,都要吃饦饦面以利康复。看来,这饦饦面还有保健作用。这是否因为饦饦面醒的时间长,又是在清水中捏成,从而产生了什么变化、有了什么反应?不争的事实是,青化人过事要吃饦饦面;连上面来人乃至接待客商,政府部门也学民间用饦饦面招待,这是青化的独门食品。看来,该给它申请专利了。

饦饦面并非珍馐佳肴,却很有山乡色彩。它是体力劳动者的吃食,出力越大的人越喜欢吃,吃了力气会更大。城里人越吃越精细,脾胃功能却越来越弱,硬的吃不得,冷的不敢吃,刺激性稍大就反胃,遑论吃饦饦?而敢吃饦饦面,说明牙口好,胃口好。这脾胃强健了,精神就会强悍,人就有自信。这种感情和心理上的变化,会使人豁达大度,平添铮铮豪气。但它只在青化乡这很小的范围内流通,没有走出去,也没见任何相关介绍资料,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就有了介绍的必要,有了走出青化、打进城镇的必要。当然,打出去有一定的难度,仅这从清水中一饦一饦捏的工艺就费工费时、赶不上趟。那就继续改进工艺,让它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品尝的机会吧。或许有一天,一碗碗呈莲花状的饦饦面出现在酒店、饭馆.配以时令菜蔬、鲜美调料,它也能让城里人馋涎欲滴、大快朵颐,吃得神清气爽、高声叫好。

(作者系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征稿启事

为了繁荣宝鸡文学创作,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为宝鸡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展示才华的园地和平台。宝鸡市作家协会和《华商报·今日宝鸡》拟联合开辟文学作品专栏,从即日起开始征集稿件。

文学作品专栏名为《石鼓苑·宝鸡作家专栏》,作品体裁以散文为主,字数限1500字以内。作品题材不限,主题要求必须体现时代风貌、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生活风尚。请大家踊跃投稿。一经采用,即有稿酬。

投稿请以电子文件发此邮箱:hsshiguyuan@163.com

华商报社宝鸡事业部

宝鸡市作家协会

新闻推荐

陕历博陈列将提升改造 《陕西古代文明》下月7日起关闭 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下月9日推出

华商报讯(记者马虎振)昨日,华商报记者获悉,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将于2018年1月7日关闭,进行全面提升改造。2018年1月9日,该馆将隆重推出《三秦华章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