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人守门鼎 一个记录西周刑罚制度的火锅?本报记者 陈亮
1976年,扶风庄白村出土了一个奇怪的青铜器。四四方方,高不到20厘米,长宽各 10厘米左右。四条边上,分别趴着一条回首下望的青铜龙,栩栩如生,似乎只要一有人靠近,它们就会露出利齿,一口咬下去。
这个器物上下两层,上层是个带双耳的容器,像半截方鼎;下部像个四方的小房子,左右开窗,正面有门。门是对开的两扇,有门闩,门闩上赫然插着一个人!这个人虽然很小,但由于铸造精致,依旧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头发扎在脑后,全身赤裸。最诡异的是,这个人只有一条右腿!
这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是一种鼎,是西周时期制造的。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火锅。因为它上面是锅,下面是炉子,正面的门打开放炭掏炉灰,左右的窗通风助燃。西周时,住在岐山下的一个老爷冬天晚上没事儿,旁边侍女丫鬟伺候着,弄一锅麻辣烫咕嘟着,自斟自饮。为啥自斟自饮?这么小的锅,俩人涮到天亮也吃不饱啊。就是一个人吃,也不能当正餐,宵夜凑合了。反正那会儿也没电视手机收音机啥的,这么个小锅能玩一晚上。当然,以上都是瞎猜的。不过,这个鼎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温或者加热食物、饮料的。也叫温鼎。
温鼎铜的陶的都有,并不都是像这个刖人守门鼎这么精致,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用途,跟现在饭馆里铁锅炖羊肉之类的小锅很像,只是不用酒精,用炭。至于到底能不能当火锅这样来煮食物,没人试验过,也没有任何记载。说它是火锅,是考古学者们开玩笑。但是这个玩笑被商家抓住了,上百度一搜温鼎,全是火锅店。
怎么会这么精美?
这样精美的青铜器不但说明当时冶金铸造技术的发达,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明程度。
不管是青铜器还是陶器,这些在西周被普遍使用的器具,已经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到近乎艺术的阶段,可见当时经济繁荣的程度和国力的强盛。但是,也别想得太夸张, 3000年前的西周毕竟还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表现出来的技术与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最尖端的科技。青铜技术是戈矛甲胄和战车的军事技术,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战车上几百个青铜部件都起什么作用?研发这些东西,一定集合了当时最厉害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人代代相传的专业技术,在后来的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该有多强?他们做的青铜器,怎么会不精美?
当时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到现在还有争议,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失蜡法和范铸法。这些方法看起来技术性并不强,但是在许多青铜器复制的过程中,就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现在并不掌握的技术,也就是说,按照现在理解的这些方法,复制不出来一些复杂的东西。具体的细节太专业,也讨论不了。但是就从锈成这样还这么精致的外形来看,当时的青铜器是有设计、施工各环节,相当完整的工艺流程的。也说明,当时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什么会有这么高?因为教育。《周礼》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说的是西周时期的贵族从小必须要训练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不是现在说的什么琴棋书画,那太小儿科了。礼就是学习法律法规,为长大参政议政打下基础。乐用来提高个人修养。射御就是射箭开车的技能,那时候打仗贵族是要冲在最前头的,光会吃喝玩乐不行。最后才学习写作文算算术。可见,当时的教育理念,是以塑造一个有法纪、有教养、有担当、有文化的“四有”贵族为原则的,不以考试分数评判高低,这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这个鼎说了啥事儿?
这个鼎所记录的事件,体现在插在门闩上那个神秘恐怖的小人身上。他是谁?为什么会被插在这里?为什么少了一条腿?
他的腿是被砍掉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罚,叫刖。
这个鼎的名字也因此叫刖人守门鼎。在当代人心目中礼乐天下的西周,怎么会有这样残酷的刑罚?别忘了,这可是在奴隶制社会,它的先进和文明,只能和以前漫长的发展阶段比较。在一些故事里,似乎西周完全以德治国——靠人们的自觉性去维护社会稳定,刑罚已经轻到画地为牢这样的象征性惩罚了,这显然不可能。
西周的社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司寇的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周礼》上讲当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户籍制度,每一个孩子出生都要报户口,记录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日等个人信息,死亡要销户。管这件事的官员叫司民。司民每三年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将最新数据上报司寇,由司寇向王汇报后记入国家档案局的档案库,并在另外三个部门分别保存一个副本,以便咨询和使用。
司民管户口,那么谁管治安呢?司刑。
司刑掌握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五刑,分别是刺字,割鼻子,砍脚,送去当太监和杀头。五刑的适用情况各有 500种,据记载,这些刑罚从夏朝的时候开始使用,直到汉代才被新的五刑代替,分别是笞、杖、徒、流、死,抽鞭子、打板子、苦役、流放和死刑。与先前的刑罚比较,不再直接毁坏犯人的肢体了。这其实也是封建社会对于奴隶社会,在法制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还有司约、司盟、司厉、犬人、司圜、掌囚和掌戮等职务,分别管理合同、盟约、收缴赃物、训练警犬、劳教、监狱和反间谍等事物。
被刖的是什么人?
被刖的是什么人并不明确。有一个说法说是奴隶,刖刑的目的是怕奴隶跑了。这个似乎有点简单了。奴隶是用来干活的,砍掉了脚怎么干?守门?那西周贵族家里得有多少门啊?
一个西周贵族有多少奴隶?不太清楚。但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就知道,一个西周奴隶主的奴隶,绝对不会比南北战争前美国庄园主的奴隶少。怕跑都砍了脚?那谁养活谁啊?
而在史书的记载中,写兵法的孙膑被砍了脚,献和氏璧的卞和被砍了脚,这些人都不是奴隶。《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司民 /掌戮》记载,大司寇负责审判,司刺负责取证、征询各衙门以及民众意见,把这些情况提供给大司寇进行判断。可见,受五刑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甚至贵族。奴隶不费这事儿,生死是由奴隶主决定的,惩罚奴隶宁可卖掉、杀掉,也绝不会把他弄残废。奴隶是用来耕田的,残废了还怎么干活儿?《周礼》还说“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其实是给这些接受过惩罚的罪犯一个工作,在当时,砍了腿不管可就饿死了,他们被安排去守门,给碗饭吃。这个岗位是国家给安排的,不同的刑罚分别守大门、城门、宫门、猎场的门以及粮仓的门,至于为什么安排这么具体,不知道。
还有这样的东西吗?
有。算上这个,目前发掘出来的一共有五个。
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西周晚期的墓群出土刖人守囿铜车;
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发现刖刑奴隶守门方鼎;
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刖刑人方鼎;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季贞作尊鬲金”。
最后那个名字为啥是鬲?其实鼎是个大分类,《汉书·郊祀志》上讲“鼎,空足曰鬲”,足是空心的鼎就是鬲。而且鼎有大有小,有方有圆,还有这样上下两层的。只是因为有了“问鼎中原”这个词,鼎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如此高大威猛的形象。
新闻推荐
村民采摘米枣。盛晓波摄本报讯(记者李幸)“嗯,又脆又甜!”8月14日,在彭山区义和乡岐山村,新鲜米枣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这里的米枣粒大、色鲜,口感甘甜松脆,当地数十棵树龄超过百年的枣树如今依旧在...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