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诞生
中国“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资料照片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诞生了一项领先世界的发明成果。李殿荣研究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科研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率先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秦油二号”,对我国油菜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李殿荣被誉为“杂交油菜之父”。
1962年,李殿荣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学院,被分配到陕西省千阳县工作。1964年,他被调到三门峡库区华阴农场。1971年10月,农场决定让李殿荣去组建种子连,第二年7、8月让他组建试验站。他领着农工建成了两间“油毛毡”棚和一间茅草房,这里既是他们的宿舍和厨房,又是办公室、实验室和仓库。李殿荣从集市上买来一些瓦盆、瓦罐,给它们分别贴上标签用来保管种子,还购买了一些简单的试验工具。就这样,简陋的科研机构开张了。
1976年4月的一个上午,李殿荣意外发现在他的油菜杂交育种圃中,有几棵变异的单株,这正是他要找的雄性不育株。它的特征是花的雄蕊退化败育,无花粉。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雄雌同花,要实现杂交育种,首先要有雄性不育的植株,即雄性不育系;还要有使雄性不育系产生后代且后代也是雄性不育的“保持系”;还要有与不育系杂交的“恢复系”。如果能实现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三系配套,就会繁衍后代,配成杂交良种。经过努力,李殿荣终于培育成功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杂交良种“秦油二号”。
1986年12月6日,“秦油二号”在西安通过部级鉴定。12月8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报道。报道称,“秦油二号”是我国继20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品种以来,利用杂交优势在主要农作物中进行育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1987年,“秦油二号”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在全国推广。“秦油二号”的选育成功,不仅推动了我国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也对世界杂交油菜的科研和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李殿荣并没有停止脚步。2006年,李殿荣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秦优7号”通过省级鉴定,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居国内领先水平,繁育技术和推广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是继“秦油二号”之后油菜育种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从此,“秦油”开始变“秦优”。此后,这一品种替代了“秦油二号”,成为我国2004年至2008年适种区域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
近十几年来,李殿荣和他的科研团队继续刻苦钻研,在高含油量育种、化学杀雄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他们将油菜种质材料的含油量从40%左右选育到60%左右,将杂交种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并育成了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含油量超过50%的国审品种“秦杂油4号”,真正实现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目标。
四十多年来,李殿荣和他的研究团队,怀揣着让人民群众有油吃、吃好油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果,引领中国杂交油菜育种大步向前。李殿荣也先后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先后荣获国家人事部专业人才一等功、中华农业科教奖科研杰出贡献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等奖励,还被选为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执笔 余天娥)
新闻推荐
6月2日,宝鸡市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在“爱眼日”到来之际,眼科医院专家一行七人来到千阳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眼、护眼卫生知识...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