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味让扶贫成果更香甜——宝鸡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助力脱贫攻坚探析

宝鸡日报 2017-11-07 18:03 大字

风帆孙海涛

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如果说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政策、产业、资金等是消灭贫穷的“利剑”,那么,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之法,则是舞动这把利剑的重要“思想”。正因为如此,在宝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投身扶贫一线,用思想武装群众,用文化激励群众,上演了一出用“软实力”催生“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自觉奋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彩“大戏”。

从党的扶贫政策宣讲到手把手指导,从专场演出到“智慧农村”建设,从技能培训到帮扶创业,从“文化 +扶贫”到“互联网 +”信息平台建设……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让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洋溢着高昂的奋斗精神!贫困人口在摆脱贫困、富了“口袋”的同时,“脑袋”也更有“货”了!

扶志扶德昂奋斗之姿

为助力脱贫攻坚,在市委宣传部统一安排下,宝鸡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扶志和扶德相结合;从移风易俗入手,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等制度,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村史馆,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评选身边好人、创业能手、致富标兵,树立先进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市上先后五次举办大型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一大批先进道德模范人物受到表彰,对那些长期懒散、不思进取、道德素质低的贫困户,进行教育、曝光,在全市形成了积极上进的“脱贫文化”。

宣讲是扶志扶德的利器。全市组织“宣讲脱贫故事” 487场,脱贫“理论宣讲”864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鲜萍带头到田间地头,给基层群众宣讲扶贫政策,激发贫困户脱贫之志。同时,宝鸡市还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三屏”互动等宣传形式,阐释扶贫政策,宣传脱贫典型;建立了市、县、镇三级贫困村文化巡演机制,送文化下乡,帮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立脱贫之志,开始主动“干”起来。

前不久,在千阳县王家庄村文化广场上, 39岁的贫困户杨居成讲述了自己的脱贫故事,乡亲们给予阵阵热烈的掌声,有赞许、有钦佩,更有“他行我怎么就不行”这样的奋起决心。

杨居成腿有残疾,家境困难。去年,村上给他家争取了 300只土鸡,他和媳妇学习养殖技术,还经常向养过鸡的人讨经验。年底土鸡出售后,一次就挣了 7000多元。他的讲述引起了乡亲们的强烈共鸣。

陈仓区贾村镇花园村贫困户闫桂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激励主动“干”起来的典型。他不缺口粮却也不思进取,“晒太阳、睡大觉、混日子”成了他的生活写照。然而,从去年开始,在各级干部的激励下,闫桂平变了。村里修水泥路,他天天上工,谁家盖房子,他跑去打零工赚工资,同时,他还承包下三亩柴胡地。当年收入居然“破万”,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子”。

闫桂平的转变无疑得益于宝鸡市气氛浓厚的“脱贫文化”。为了营造这种“脱贫文化”,宝鸡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可谓做足了文章。除了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宣讲外,还组织惠民文化演出1389场次,打造出 309个村级“智慧农村”平台,根据不同的村情设置板块和内容,讲政策法规、播身边新闻、演群众故事。同时,还结合“全民阅读,书香宝鸡”活动,大力普及推广文化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脱贫意识。

在眉县张载广场,一场脱贫攻坚专场文艺表演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演出中,金台人民戏曲剧院带来的现代秦腔剧《狗剩脱贫》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个讲述村民肖狗剩因左腿残疾丧志变懒后,党员张生富夫妇以扶贫先扶志为突破口,帮助他树立信心并最终脱贫的故事“演到大家心里去了”!组织者说,专场文艺演出,就是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贫困群众,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宣传改变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在全市广袤的乡村,众多的贫困户正鼓起信心,通过苦干和实干改变着自己未来的命运。

扶智扶技聚创业之能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饭碗”靠的是智力、技能。然而,贫困户在这些方面却先天不足,怎么办?宝鸡市的做法是,把培养贫困人口的致富技能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素质能力,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端起新“饭碗”。

为此,宝鸡市整合农民培训、企业用工培训等各类资源,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结合“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智慧农村”平台,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以现场互动和视频的形式,对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等技术指导,让每一户贫困家庭都能掌握 1至 2门实用技术。“去年这时候,家里的日子眼看就过不下去了,谁能想到,一次培训改变了我的活法。”日前,在渭滨区党家村中心市场,丁天娥一边在自己的小店里忙活,一边乐观地说。丁天娥今年 43岁,是石鼓镇高家河村的贫困户。前些年丈夫意外离世,家道中落。 2016年秋,村里开办免费烹饪培训班,这让丁天娥看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培训中,丁天娥把学习“主攻点”放在当地人爱吃的蘸水面上,调汤、和面、扯面……经过专业厨师的指导培训,再加上她自己的努力,很快她就做出了美味的蘸水面。去年冬天,丁天娥在党家村中心市场租下一个小店面专营蘸水面,如今她的生意越来越好,回头客越来越多。

为贫困户“启智”,正成为宝鸡市文化扶贫领域一项常态化工作,广受贫困群众的欢迎。(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

千阳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如今,这里依托独特的刺绣文化,让近千名贫困户改变了命运。该县南寨镇闫家安村的贫困户张丽霞就是受益者之一。张丽霞一双儿女正在上学,以前家中全凭丈夫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直到参加了县上举办的贫困户刺绣培训班,她才凭借一双巧手改变了生活。“我现在一天能绣好几件产品,一个月工资收入 1300元以上,年底还能分红呢!”张丽霞对记者说。和她一样,加入刺绣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达到 35名,千阳刺绣已经从文化遗产变成了真正的脱贫产业。

宝鸡市针对贫困村和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广泛开展了烹饪、美容、刺绣、家政、机械加工、酒店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到目前已举办各类专场培训 762场次,技能培训 7984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7840人、自主创业 462人。

产业融合拓致富之路

让文化与产业结合,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宝鸡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扶贫过程中的创新之举。通过“互联网 +”“变资源为财富”等形式,把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由点及面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没文化,真可怕;有文化,能发家。”这是今年 10月 28日记者在眉县齐镇官亭村采访时,贫困户李晓江说的话。李晓江所说的文化实际是互联网知识。两年来,他凭着“互联网 +猕猴桃”的形式当起了电商。不到两年时间,他就将 10余吨猕猴桃卖到了京津沪地区,“有了脱贫希望”。

与此同时,眉县还借助“微眉县”等文化平台向外积极推介猕猴桃信息,帮助不少贫困户找到了买家。记者登录“微眉县”看到,其中的猕猴桃信息非常丰富:东凉阁村,徐香, 2万斤待售;青化村,秦美, 8000斤待售;永安村,徐香, 1万斤待售……文化系统,正在成为助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新动力。

记者了解到,宝鸡市还在扶风县、凤县、太白县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区广泛实施了“一地一品”式的“特色文化资源 +扶贫”模式,加大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拓宽贫困人口增收空间。陇县社火表演、凤翔泥塑制作、凤县古羌文化演艺等把文化传统与扶贫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变成了演艺人员和产业工人,让群众在增收的同时,使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太白县黄柏塬镇二郎坝村就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富了乡亲。 1935年,红 25军途经二郎坝,留下了众多“红色”史迹保留至今。如今,该村通过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多种形式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今年以来,该村已吸引近万名游客到当地参观,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收入就能增加 300元以上。

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扶贫措施,正在让宝鸡贫困人口实现“口袋”和“脑袋”的共同富裕,仅 2016年,全市就实现 38583户145447人脱贫。据了解,宝鸡市还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推进“文化扶贫”各个项目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发展。可以预见,思想的转变加上政府的引导,宝鸡脱贫攻坚中的“文化味”将更突出、更香甜。

新闻推荐

天然气、暖气等基础设施未接通 千阳东海佳园小区凭啥交房? 针对此事,千阳县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未给予回应

华商报讯(记者丁瑜)“根本就没有达到入住条件,开发商就给业主交房。”10月26日,千阳县浙商·东海佳园小区业主质疑该县住建局,在小区内暖气、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都尚未接通情况下,主管部门为何让开发商违...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