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崇雅与《石门遗事》
◎杨江海
在千阳县档案馆馆藏资料中,有一本上世纪 80年代从陕西省档案局得来的复印件《石门遗事》,尽管版面或墨影交错,或字迹模糊,或文字缺失,但由于它存世仅两本,故而成为稀世珍宝,还因为有明清时期的文化名人党崇雅为之作序,更加引人注目。
党崇雅,明末清初陕西宝鸡人,号意先山人,字于姜;明天启五年进士,明、顺、清三朝宰相,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是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政治地位最高、历史影响最大的文化名人,时人呼之为党阁老。党崇雅从户部尚书任上告老还乡,晚年隐居在太平堡意先居,邻近佛岩寺。他的老家地域与千阳接壤,两地来往频繁,应该说是近邻,又是乡党,他在供奉佛教兜率天的洞穴里为《石门遗事》作序,足见感情深笃。
古老的千阳,千水悠悠,群山绵延,千河河谷贯通关中与陇东。县境内有大、小石门胜景,大石门在今千河大桥的位置,岸边岩石突兀,河口紧锁,形似石门,故而得名,传说上古时期,为大禹所凿。清嘉庆年间,知县王廷璧在此设船摆渡,方便百姓,人称王公渡。晚清著名学者陇州州同方玉润还题写了“古石门”三个大字,使其声名远播。古人多以石门代称千阳,王国玮就给这本志书取名为《石门遗事》。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王国玮,顺治七年任千阳知县。到任后不久,他就发出“凡郡邑皆有志,千邑独无志,岂地瘠民贫也,而可少此哉”的感叹。于是,他利用政务之余,挑灯挥毫,考古述今,编纂成这本千阳存世最早的志书。《石门遗事》有序、跋各一篇,刻印纪略一篇。正文分为舆地、建置、祀典、田赋、官师、人物、选举七个部分,记述全面,内容充实,史料详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距今已 360多年,也是宝鸡县区为数不多的清代早期县志。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千百年来,科举制度选拔的不少社会精英做了最基层的官吏。他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怀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百姓情怀,怀着“慎独慎初慎微”的为官之道,改变着一个地方的气象,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文脉。千阳知县王国玮,一名江南举人,背井离乡,来到这深山小县,劝农归耕,整顿驿站,引水灌溉,创办社学,御盗安民,著书立说,堪称县官之楷模。难怪党崇雅老先生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亲手为他的志书撰写了《千阳志序》。
这篇近六百字的序言,党崇雅老先生挥毫泼墨,笔锋遒劲,一气呵成。他饱含深情,笔下的千阳“汉隃麋地,其幅陨虽小,而民安物阜,风淳俗古”;他称王国玮为“王父母”,高度评价王国玮县令“劝农、课士、浚渠、设防,善政难以枚举”。他告诫官员“不为一时,为永世不衔”,不忘初心,不博名誉,不留遗憾;他提醒官员“以民之心因时变通”,去除弊端,与时俱进;他叮嘱官员“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有”,境界高尚,胸襟广阔;他还特别写到“不改千封之旧,是则王父母修志之意也”。保留千阳县不被裁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王父母官真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一个朝廷大官,一个七品县令,心心相印,相得益彰,演绎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的人们,翻阅史志,掩卷思之,也不禁肃然起敬,感慨万端。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丛墨涵记者阮班慧)7月18日中午12时许,一架红色救援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唐都医院救援基地,医务人员安全快速护送患者乘坐救护车赶往急诊科。此时,唐都医院正在上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速生命救...
千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千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