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原西影厂编剧兼导演、省作协副主席莫伸:用作品记录时代 ■

宝鸡日报 2019-06-13 09:32 大字

?走在乡村采风的路上

?在西安铁道报社编稿

?在铁路售票窗口采访

?与宝鸡铁路东站货场的工友在一起

?乡间采风

由宝鸡籍作家莫伸的长篇纪实文学《一号文件》改编拍摄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去年底在央视热播,其中诸多“宝鸡元素”,引发了宝鸡观众对家乡的赞叹。不久前,记者在西安见到了莫伸,在一个个徐徐道来的故事中,记者感受到,虽然莫伸离开宝鸡多年,但骨子里依然深深地浸润着“宝鸡情怀”。“宝鸡的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

莫伸原名孙树淦,他的第一篇作品《人民的歌手》发表在《延河》杂志上。那是1977年的一天,编辑与他商量用什么名字刊发这篇短篇小说,恰巧前一天晚上他读到陈毅元帅的诗,诗中有“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字句,觉得意境很好,于是顺口便起了“莫伸”的笔名,借以警醒自己。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莫伸出生于1951年。7岁时,随修建宝成铁路的父母来到宝鸡生活。

他回忆说:“那时候,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我年龄小,穿衣吃饭的事有大人操心,小孩的天性是玩,所以印象中欢乐多于对困难生活的担忧。”

作为铁路工人子弟,莫伸还有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这为他日后创作农村题材作品积累了大量素材。

1968年10月,莫伸来到宝鸡县天王公社十二盘村插队,那段知青生活极大地锻炼了他。他曾在《那片难忘的土地》一文中写道:“今天想起来,要感谢农村生活,是它为我揭开了真实生活的幕纱,让我了解和懂得了生活中的许多复杂和曲折。”

莫伸曾撰文回忆,说自己有三个故乡:“第一是江苏无锡。但是我并没有真正在江苏无锡生活过,那里只是我的祖籍。因此它对我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填写籍贯时才用得上它。第二是宝鸡。这里是我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至今那些童年往事仍然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说宝鸡是我的故乡,名副其实。第三就是我下乡插队的农村。这里是我迈向实际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我走向社会的头一站,说它是我的故乡,同样当之无愧。第二故乡也好,第三故乡也罢,其实都在宝鸡。我感觉宝鸡是一座很好的城市。”

莫伸爱宝鸡,将宝鸡写进了一部部作品中。谈起创作初衷,他表示:“写宝鸡不光是因为情怀,更是因为我在这里生活过,占有和积累了这里的许多生活素材。写作光有情怀没有生活是不行的。情怀和生活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在宝鸡的生活经历,没有在十二盘村下乡的生活经历,没有在宝成线、宝天线来来回回奔波的经历,我绝对写不出许多与宝鸡有关的作品。”

 一篇《窗口》打开新“窗口”

莫伸说,书籍是最好的老师。

“少年时,我是很想上学的,父母也一直鼓励我上大学,但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我没能上大学。但人总要学点什么,学其他专业需要老师,只有文学的老师可以是书籍。当时我从农村招工到铁路上,意味着有粮吃有工资,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也因此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写作了。”莫伸说。

当作家,起初莫伸连想都不敢想。“那时有朋友劝我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个其他人生之路。’我也认真思考过,当不当作家是另一回事,但读书和写作至少能够不荒废岁月,能够提高自己。”

后来,莫伸就这样一直读书、写作,既是爱好,也是动力。1976年底,他写了短篇小说《人民的歌手》,寄给《延河》杂志(当时叫《陕西文艺》),没想到《延河》杂志非常重视,小说编辑组组长路萌专门来宝鸡找他。那时,他在宝鸡铁路东站货场当装卸工,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特等重体力劳动者。

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货场的劳动时,有一段“卸爆炸煤”的文字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等终于卸完煤时,我们个个都成了‘黑人’,而且从头到脚都黑得犹如染了黑漆。张嘴一笑,每个人的牙齿都显得那么白;再就是眼珠一转时,每个人的眼仁也出奇地白。”

1977年5月,《人民的歌手》正式刊出。发表不久,就被改编为配乐小说、广播剧,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处女作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莫伸。很快,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窗口》在1978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头题位置发表了!

《窗口》通过铁路售票这个小小的服务窗口,呼唤优良而真诚的服务质量,表达人们对美好心灵、美好人格的强烈渴求。《窗口》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给编辑部的来信如雪片般飞去,该作品也成了不少人街谈巷议的内容。

莫伸回忆道:“这篇《窗口》,是我通过正常投稿途径发给编辑部的,后来听说是一位编辑从几麻袋来稿中挑选出来的。”

那一期的《人民文学》,由于有《窗口》,更由于有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在全国叫响,一时“洛阳纸贵”。当时正值冬季,许多人为得到这本杂志,冒着刺骨的寒风排队购买。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时,《窗口》名列前茅。此后,“窗口”这个称呼逐渐延伸和演化,成为一个特定的代名词,那些直接面向社会、接待和服务群众的单位被称作“窗口单位”。后来,《窗口》还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成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电视剧。

一篇《窗口》,为莫伸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他被调到了西安铁道报社当记者,从此,他的创作积极性愈发高涨,更进一步坚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铁路局撤销,他的工作调至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编剧、导演、文学部主任。

莫伸的作品基本分为两大类:农村题材、铁路题材。

这两种题材,恰恰是他生活经历和情怀的体现。他的作品,语言干净流畅、朴素生动,没有花里胡哨的词汇。他的文风清新自然,娓娓道来。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的创作状态,“我静下心来,去掉轻浮之气,老老实实写作。于是我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当今现实生活的感照,融进了我个人的阅历、情感、信仰、准则……”

从《人民的歌手》《窗口》等,到后来的《大京九纪实》《一号文件》等,可以看出,莫伸的作品总是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脉动。尤其是《一号文件》,从纵向和横向反映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走过的曲折而艰难的历程。著名作家陈忠实阅读后不无感慨地撰文评论,说莫伸的作品反映出他“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境界;而文学评论家李星则说,莫伸是用他的良知和真诚,用他积累了半生的观察和思考,深思熟虑地写下了这部作品。寄语青年作家拥抱生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莫伸是一个和蔼可亲也很健谈的人。记者向他请教写作的技巧,莫伸很认真地回答:“其实,没有什么能让人一触百通的写作技巧,但‘矢志不移’这四个字至关重要!”

莫伸说:“我觉得一个人从事写作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矢志不移地热爱这门事业,坚持走下去。写作需要各方面的知识,需要综合素养,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一天天的积累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更需要的不是‘聪明灵活’,而是要下‘笨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没有捷径可走。另一方面,作家创作到最后,文字呀技巧呀都已经掌握了,这时候就不能单纯依靠文字和技巧写出好作品了。无论是技巧的使用,还是技巧的创新,都需要围绕内容,为内容服务。对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拥有生活甚至比拥有技巧更重要!”

莫伸继续说:“生活同样是个宽泛的概括,对一个作家来说,除过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亲自体验的生活,还包括他捕捉和观察生活的能力,包括他梳理和思考生活的能力。同样的生活,有的人看到后熟视无睹,有的人一眼就看到了价值所在。真正要当一名好作家,首先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要永葆对生活热爱的初心,永葆对写作事业的初心。生活之树常青,写作越到后来,对这一点的体会就会越深。”

采访接近尾声时,莫伸告诉记者,过段时间,他将回一趟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去看看那些老乡。他也准备了一些新出版的书,要送给他们。其实,每一回他出版新书,都照例会抽空送往十二盘……

那一刻,记者突然有所感悟,一位大作家在外面越是“枝繁叶茂”,他扎在家乡、扎在生活土壤中的“根”,就越深、越牢!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宝鸡市中医医院可谓喜讯不断、捷报频传,先是三个省级名中医工作站落户院内,再是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骨科会议,三是一举获得国家胸痛中心总部颁发的牌匾和证书,

心血管病二科医务人员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心血管病一科医务人员在查房?远程心电网络监控中心2019年4月26日,在...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