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车上年味浓

天水日报 2019-02-14 12:06 大字

□本报记者陈义宏

现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公交车、出租车、班车、火车、高铁、飞机,还有无数的家用汽车,承载着过年的人们奔走在城乡的大街小巷。鲜为人知的是,有一种绿皮小火车,也发挥着它独特的春运功能。正月初六,记者乘坐这趟小火车,体会了洋溢在旅途中的浓浓年味。

团聚是过年最美的滋味

下午一点五十,从社棠开出的8360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沿渭河峡谷朝终点站宝鸡驶去。这是一列仅有三节车厢的绿皮小火车,也称工勤车,主要为沿线铁路职工出行提供便利。因为它基本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车票便宜,颇受沿线村民的青睐。

正月初六凌晨的一场降雪,临时中断了国道310线的沿途班车,让这列小火车坐满了乘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

刘晓梅在上海一家宾馆打工,今天是坐这趟车回家。

“我从2007年开始外出打工,往年基本上腊月三十之前都会赶回来,今年因为人手特别紧张,经理希望我能多加几天班。辛苦一年了,都想早些回去,可是人毕竟都是有感情的,我在这家宾馆已经干了四年,经理平时对我特别关照,这次眼看好多人都要回家过年,他确实有些着急,希望我能迟回去几天,我就答应了,这不今天才回来。好在如今通迅发达,随时都可以和家人视频,也就不觉得太孤单。”刘晓梅说。

刘晓梅告诉记者,虽然没有赶在年前回来,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按照她们老家的习俗,初一到十五都是年,能在这段时间回家团聚,就算是过了年。

小火车要进伯阳车站了,刘晓梅起身边收拾行李边感慨说,早上她从上海坐飞机到西安,中午从西安坐高铁到天水,下午就可以回到老家,这么便捷的交通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年年坐小火车去拜年

李虎虎家在元龙,他是上午坐这趟小火车给社棠的姑姑拜年,下午再乘它返回元龙,中间两个多小时,正好。

李虎虎家离元龙车站很近,姑姑是退休的铁路职工,就住在社棠车站,所以他年年坐小火车给姑姑拜年。说起过年礼品的变化,李虎虎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他说在他们老家有句话叫“蒸馍馍过年吃”,本意是说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蒸馍,后来演变成了一句玩笑话,比如大人责备小孩子不懂事,就说“你光晓得蒸馍馍过年吃!”

李虎虎最早的记忆中,他就提着蒸馍馍去给姑姑拜年。后来,蒸馍馍变成了油饼。蒸馍馍可以是一个两个,油饼却必须是四个。有一年他提着四个油饼去姑姑家,路上实在太饿就吃了一个,回来被母亲骂了好长时间。

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好,礼品的花样越来越多,今年姑姑提前给他打电话,主动要几样东西:苹果、油饼和浆水,其他啥都不让带。他也听了姑姑的话。“现在真是啥都不缺了,只要每年正月都能去看姑姑,就是老人最高兴的事。”

喜欢坐着小火车回家的感觉

8360次小火车的第四个车站叫建河,这里已是陕西境内,而在建河车站的渭河南面,仍属于天水。陈红的老家就在渭河南岸的麦积区三岔镇,他在市里上班,今年把父亲接到城里过年,今天是送父亲回家。陈红说,这趟绿皮小火车的票价,恐怕是我们国内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便宜的了,一百里路程,票价只有四块钱,连城里出租车的起步价都不到。

其实,对于陈红来说,常常坐这趟车回家,不仅仅因为票价便宜,更是因为他喜欢小火车的这种慢节奏。陈红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在元龙上,高中在市区上,每周都坐这趟车回家,那时没有班车,他别无选择。现在他可以坐班车,也可以自己开车,可他还是喜欢坐小慢车回家,他说他喜欢这种舒缓的节奏,似乎能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也好像能找回记忆中的青春岁月。

新闻推荐

“歌声代表我的心”

市民在歌厅合影留念本报讯春节期间,不少市民三五成群相约走进歌厅,用歌声抒发情感、增进亲情。正月初四下午3时,记者来...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