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医博士的情怀 访市中医医院呼吸内一科主任医师司东波

宝鸡日报 2019-02-14 11:33 大字

?司东波为患者把脉

?司东波利用闲暇时间翻阅医书

富强木易

面对艰涩难懂的中医经典,他有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刻苦,精读深研、学思践悟,成为全市唯一的中医博士。

面对众多患者的诚挚感谢,他只是淡淡一笑,他说,治病救人、服务百姓,自古都是从医者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

面对年复一年的辛勤坐诊,他安神定志、初心不改,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众多患者和同事眼中的妙手大医。

请看——

前不久,宝鸡市一家新闻媒体以“博士讲‘膏方’”为题,连续六次对司东波进行了专访。作为宝鸡市中医医院呼吸内一科主任医师、全市唯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司东波围绕“治病养生两相宜”这一主题,就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答。节目在这家新闻媒体的《中医视窗》栏目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我们的话题,也围绕着膏方与治未病的关系展开。用医术来证明疗效

众所周知,中医讲究治未病,并将治未病看作是医生的最高境界。可一些人说,未病不就是没有病吗?没病医生给我看啥?

当我们就这一问题求教于司东波时,司东波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我们讲了他经手的两个典型病例。

宝钛集团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咳血、气喘、消瘦无力,CT检查显示双下肺纤维化。司东波接手这个病人后,辨证医治,开出了“黛蛤散”这一中药方子。病人吃了两个月,病症消失,再做CT检查,肺纤维化痕迹竟然不见了。老太太很感激,一再称司东波医术高明。司东波笑着说,要感谢就感谢大青叶(青黛)吧,其色素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作用,不但能治病,工业上还经常将其浓缩后用于牛仔裤的染色。

还有一位已经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手术后需要化疗,可病人的身体状况太虚弱,根本撑不下来。司东波在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后,先后开出了补中益气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病人服用三年多,效果明显。

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司东波所在的呼吸内科,疑难病症患者多,老年以及重症病人多。多年来,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诊治,成为患者和同事们眼中的妙手大医。

然而,在司东波看来,这些都属于“治已病”和“守形”的范围。

“中医讲的治未病,不是说人体没有病,而是说要治于病发之前。”司东波说,《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唐代的大医家、被后世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也将人的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

“上工”,即非常高明的医生。《灵枢》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之作,其中写道:“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它成形了,甚至长得粗壮了,你再想拿掉它,就相当不容易了。

治未病既然是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未病又该如何治呢?对此,司东波以治病养生两相宜的膏方给予了通俗的讲解。

司东波说,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体亦然。冬季气温低,人体精气内藏、蓄积以应对寒冷,并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膏方又叫膏剂,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症候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作为中医药的一种传统剂型,冬令服用,人体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补虚扶弱、增强体质。同时,冬天以膏方补肾藏精,也可以避免春季感染流行病。肿瘤患者冬令服食扶正膏方,不仅能够提高免疫力,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防复发、抗转移。

司东波也接触过不少对中医抱有怀疑态度的患者。他说:“我唯有以医术来证明疗效。”中医不仅善治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对许多急症的治疗也很有效果,除了中药之外,中医还有针灸、推拿、火罐、中药外敷等多种绿色疗法。更重要的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作为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宝鸡市中医医院是在全省最早开展“膏方节”的,每年开的膏方料数名列全省榜首。作为医院中医肺病的学科带头人,司东波不仅在“膏方节”上大显身手,拥有众多“粉丝”,而且在中医药学术思想方面也有所创新,在中医临床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等肺系疑难病也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探索出了一些新思路,使临床疗效得以提高,获得了患者广泛赞誉。

扪心自问初心为何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与司东波交谈中,当他谈到自己的求学从医经历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杜甫这首《赠李白》的诗。

司东波大学毕业后,先是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攻取中医硕士学位,接着又考入了屠呦呦所在的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取了中医师承博士学位。

屠呦呦,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在获奖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中,谈到正是晋代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对她研制青蒿素起了关键作用。也就是说,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中医典籍中汲取灵感,从中药材中提取,最后在中西医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屠呦呦的这一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其实,中医人中类似屠呦呦这样的医生还有很多,他们立志从医、无怨无悔、默默无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司东波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身为博士,但司东波常年坚守在服务患者的第一线,尤其是近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天坐诊,面对络绎不绝的病人,他认真望闻问切,精心查体思考,安抚患者,把诚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位患者心里,为人们展现了一位医德好、医术好、品行好的“三好”医生形象。

当然,面对中医的困局、长期超负荷的劳动量以及难以静下心来开展科研或教学的实际,他也有过烦恼,也曾困惑迷茫。然而,每当心情不佳时,司东波都会反复扪心自问:我当初为何要学中医?我学中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救死扶伤,让患者多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病选择吗?

当年,高中毕业的司东波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报考大学时,虽然分数远远高于许多名牌大学的录取线,但他填报的唯一志愿就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原陕西中医学院)。

五年大学苦读、三年硕士钻研、三年博士深造、十多年的临床验证……司东波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医事业和众多患者。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病学科医生的每一次诊断和治疗,影响的不仅是患者,更是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这是司东波经常对年轻医护人员说的一句话。

“最多的病例在哪儿,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儿。”这是司东波坚守一线的不变信念。为此,他不贪名声、不图金钱,对病人始终存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治疗工作有始有终,每天都要为五十多位患者把脉诊断,给予他们最好的治疗。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致谢,他只是淡淡地说,服务百姓是每一位从医者的一生追求。患者的一声“谢谢”,被他视为最高奖励。

精湛的医术缘于精勤不倦的学习和探索。从医二十多年来,他精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验证,研读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成为全市唯一的中医博士。

在临床工作之余,他还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省级或市级科学研究项目,部分成果获得了市级科研成果奖,参与了医院国家级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工作,为医院的等级评审作出了贡献。并且,他笔耕不辍,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不仅在中医药学术思想方面有所创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且在中医临床中成绩显著。同时,司东波作为陕西中医学院特聘教师,参与部分带教及教学工作,是陕西省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带课教师,获得宝鸡市“名中医”称号并被评为市、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为中医发展奋斗终生

在和司东波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两个词:中医研究、研究中医。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中医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司东波说,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多年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出现一些错误认识。

尤其是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扰,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人们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传统医学加以检视,一度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导致不少医院中医西化,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

“中医大有可为,愿为中医复兴和发展奋斗终生”,是司东波不变的信念和理想。司东波说,中医研究,是指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进行挖掘传承。研究中医,是指用现代药理方法探索考究中医。可喜的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医研究还是研究中医,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在国内,政府不断引导群众了解中医药治病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发挥中医特长,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中医药。过去人们习惯的“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方式开始降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祖国传统医学。

在国外,中医中药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可能看过由蒋雯丽、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刮痧》。当年美国人根本理解不了这一疗法,将中国的刮痧疗法看成是父亲虐待孩子的证据。如今,那些在美国华人中医馆做刮痧的人,再也不会觉得自己在被虐待了,甚至刮痧、拔火罐等中国传统中医疗法还在世界体育大赛中风靡于运动圈。

“中医当初被拒绝得有多激烈,现在被接受得就有多彻底。”司东波说,资料显示,多所国外正规大学开设了中医系或中医专业,美国有80多所中医学院,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欧盟有20多所西医大学设立了中医课程,中医教学机构有300多所;在美国的洛杉矶目前正式注册的中医诊所已有1860家,可见国外的中医普及程度。

更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不但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上升到战略高度,这将成为中国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司东波有幸成为中医复苏振兴过程中的一员。作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他不仅在治疗呼吸系统疑难杂症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新思路,而且在师承“陕西省名中医”曾升海主任医师三年中,系统梳理了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临床经验,为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体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如今,年已半百的司东波还有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中医研究或研究中医。他认为,临床医生如果不做科研,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跑。所以有条件的医生一定要做科研,而且必须和临床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医学作出原创性贡献,造福患者和社会。

新闻推荐

宝鸡自主研发的131个新产品入列陕西省新产品开发计划

本报讯(记者沈谦)2月12日,记者从宝鸡市工信局获悉:去年以来,宝鸡市工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能力。据统...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