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散文之约 第四届“一带一路”“禧福祥6年西凤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家宝鸡行圆满结束

西安晚报 2018-10-31 05:13 大字

采风团在炎帝陵合影记者 尚洪涛 摄陕西职工散文创作推进会现场记者 尚洪涛 摄

在历经酒文化的浸润和大儒精神的洗礼之后,昨日,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陕西禧福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禧福祥6年西凤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家宝鸡采风活动进入第二天,采风团成员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想沉淀下来,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经验,共赴一场有关于散文的约会。最终,此次宝鸡行在采风团探访炎帝陵的寻根之旅后圆满结束。

交流分享中体会真知灼见

上午,西安、宝鸡两地散文作家、评论家一起参加了陕西职工散文创作推进会,共同探讨了吕向阳、张静、赵洁三位散文作家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并提出了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一些不易规避的误区。大家畅所欲言,以三位作家的作品为基础,交流分享了各自关于散文创作的心得。

宝鸡文理学院二级教授、著名评论家赵德利表示:“吕向阳是关中怪才,他的散文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作品的文化厚度。他写的散文属于说理式杂文,他既写乡愁,又写民俗志,最后落脚到民族传统的重建。”他同时也指出,作家不能只写乡愁,要关注当下。不能只沉湎于怀念,而要重建。此论一出,不止针对吕向阳本人,让在座的采风团作家也感受到不小的启发:散文创作要关注当下,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小环境、小情绪。

宝鸡市作协主席李广汉这样解读作家张静的作品,“她的散文创作路子端正,是新生代女性散文写作的突出者。她的游记散文贵在语言,不在故事,问题是没有学会在要害处运力。许多文章面面俱到,有些浅,还需要警惕油滑和把玩文字的倾向。她的写人散文最有成就,文学就应写人性,写人的命运。”这样中肯的建议也同样为采风团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帮助。

青年评论家马召平认为,作为散文新秀,赵洁的文字密实而富有情感,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真挚的情怀。如继续沉淀继续努力,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采风团的散文作家们在现场认真聆听了专家关于三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大家纷纷表示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这些建议对以后的创作极有帮助。西安市文联干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崔妮表示:“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我在与其他散文作家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寻根觅祖时方见大道初心

下午,采风团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来到了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常羊山之上的炎帝陵,在秋日的余晖下,采风团成员沿着台阶行至炎帝大殿外,大家恭敬地在殿外驻足,深深鞠躬,并在此请来高香祭奠这位华夏始祖。

得知采风团到来,炎帝陵管委会高度重视,管委会主任潘晓宇带队并详细讲解了炎帝陵的修建、发展到如今的变化,大家在认真的聆听中慢慢体会到寻根的深刻意义。陕西春秋书画院院长、陕西职工作家协会理事赵树勋说:“炎帝尝百草,刀耕火种,造福后代,他让农耕文明生生不息,使华夏龙脉薪火相传,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采风团青年散文作家应该传承和坚守的吗?此行我们一直在追寻文化的足迹,让反映时代的文章不漂浮、不做作,这也许就是我们去祭拜炎帝陵的寓意吧!”

紧接着,采风团成员绕过大殿来到了万人祭祀广场,眼前豁然开朗,广场被树叶已近金黄的八棵银杏树遥遥环抱,气势非凡。最后,大家行到广场尽头的归根堂外,布满姓氏的文化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采风团成员纷纷在自己的姓氏前留影,为此次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采风,谱写着一曲曲生命的礼赞。陕西禧福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安倡导青年作者深入生活、创作精品,用文学展示新时代的生活,在自然人文美景中畅游,在点滴故事中领悟生命意义。禧福祥公司连续四年冠名赞助四届青年散文大赛,不仅在全国青年散文作者群体中,而且在海外从事华文写作的青年作者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王延安董事长表示:“举办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既是对文学事业的致敬,也是在年轻一代中对陕西文化元素的推广。在西安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用现代人的创新思维,书写社会风貌新气象。同时,更要将青春时尚的文化和简单生活的理念,向社会更形象更深层次地传递。未来,希望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一直办下去,使之成为陕西文化界的一个品牌。”

记者程琳娜

新闻推荐

武警宝鸡支队开设“特殊课堂”警示教育党员干部

本报讯(记者秦骥通讯员杨丹)“本应幸福美满、共享天伦,一朝利令智昏、铤而走险,致使今日立于高墙之下、电网之内,从天堂跌入地...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