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乐趣多 本报小记者团走进宝鸡民俗博物馆开展采风实践活动侧记

宝鸡日报 2018-05-07 10:52 大字

文 /图本报记者黎楠谢克强

5月 5日至 6日,宝鸡日报小记者团和宝鸡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相约大师学民俗”采风实践活动,百余瘾,纷纷表示:原来自己在农村老家看到小孩子穿虎头鞋、虎头披风,农户家蒸花面馍馍只是“人生礼俗”中的很小一部分,人一生的每个阶段原来都是有“礼”的,比如,出生满月的落胎毛、钻曲联、挂项圈;婚俗中的姑娘精心制作“灯曲罐”到嫁后的“上厨试刀”“装烟拜长”;寿礼中的扎红过坎、吃长寿面等,这里面的讲究真是太多了。

在“宝鸡风尚”展厅,小记者和家长们沿着宝鸡人世俗生活的主线,参观了宝鸡人生产生活中求富、求美、求乐的心愿和独特的地域风尚。古庙会、秦腔戏以及传统节目令人目不暇接,感受宝鸡民俗的丰富多彩;吃年饭、过大年、七夕掐巧等民俗让人印象深刻,领略宝鸡人独具魅力的生活

习俗;丁方、翻绞绞、打砖碑等宝鸡娃的传统游戏,更是让小记者们流连忘返。

看表演开眼界

活动中,宝鸡市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来到现场,他们为小记者演示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布艺展示点前,杨林转为大家展示传统布艺,威风凛凛的布老虎、栩栩如生的布艺龙,让小记者赞叹不已;泥塑展示点前,年轻的韩建斌老师现场制作泥塑,但见一块寻常的黄泥巴,很快就被捏得有模有样,上色之后便成为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剪纸摊前,闫秋利将一片片红纸剪成各种妙趣横生的窗花,手上的功夫真让人叫绝;史全梅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馍、寿桃、龙虎、鲜花,小记者不由拍手称奇;陈海英的草编展示也很精彩,看似无用的小麦秸秆在艺术家手里却能编织成风铃、笼子、拖鞋等样式,既好看又实用。最让小记者大呼过瘾的当数皮影戏了,王同春用自己制作的皮影表演《西游记》,传神逼真的师徒四人、千变万化的妖魔鬼怪,让小记者连声叫好,众多家长也拿出手机拍照。

活动中还进行了有奖知识竞赛,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大家参观过的内容为题目,要求小记者现场作答。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侯雨彤、孙轶涵等30位小记者凭借优异表现脱颖而出,受到奖励。

画团扇学本领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民俗并参与其中,活动还邀请宝鸡民俗博物馆特聘宝鸡民间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选武主讲团扇绘制技巧,并让小记者们开展画团扇比赛。张选武老师研习民间社火脸谱 20多年,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人称“岐人张”。这次他带领小记者们学习自己创新的团扇绘制技法,给每位小记者提供了一个凤尾鸡的半成品,只需完成填色工序。大家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笔一画地在团扇上填色,由于有老师指点,小记者们很快便能领悟窍门,不一会儿便将团扇画好。张老师还为大家做了点评,评选出获奖作品,张果果、张舒童、郭昱杭等几位获奖小记者得到了张老师制作的马勺脸谱奖品。

本次活动,宝鸡市秦机子校、金陵中学、石油小学的部分师生代表也来参与体验,秦机子校校长王建忠说:“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也让大家对传统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诠释了‘看中国、来宝鸡\’的内涵,今后还会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小记者团的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本领!”宝鸡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亚龙介绍说,下一步博物馆还将加强部门协作,围绕“立德树人”推动中小学研学旅游,确立民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探索成功途径,多举办民间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泥塑、麦秆画等,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知识海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千名志愿者河道捡垃圾

本报讯5月4日上午,渭滨区神农镇组织近千名干部群众,徒步在清姜河河道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当日上午,记者先后在清姜河流经的大湾铺村、古公园、银洞峡等地看到,河道两边人头攒动,志愿者分...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