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宝鸡“李焕英”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 2021-02-20 19:44 大字

2021年春节电影档,《你好,李焕英》犹如一匹黑马,跑赢了票房,也跑进了每个观众心中。可能是情绪的共鸣,无数人在电影院哭湿了口罩、哭花了眼妆。你好,李焕英,一个纪念妈妈的电影,让全国观众知道了这个平凡且伟大的名字,但谁又能说李焕英的身上没有自己母亲的影子?近日,宝鸡新闻网记者采访了部分宝鸡市民,听听他们讲述自家“李焕英”的故事。

市民张乐:妈妈从没对我发过火

“作为80后,这部电影让我代入感很强,我从头哭到尾,电影里的很多情节让我找到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的影子。”宝鸡市民张乐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张莉与剧中的母亲“李焕英”一样,年轻时梳着辫子,爱美、爱笑、爱运动,是个年轻有活力的少女。

1973年,18岁的张莉作为知识青年下乡,从西安来到宝鸡眉县。1975年,她被安置到宝鸡市区的一家工厂工作。“1978年,父母经人介绍,在工厂里相识相恋,1980年结婚,1981年我出生。就像剧中所说的那样,在母亲心底,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就行了。”张乐回忆说。但小时候的张乐偏偏是个“捣蛋鬼”,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偷改成绩单、逃学打游戏……每天回家衣服不是这破了洞,就是那蹭了泥,被老师叫家长更是家常便饭,但即便是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对他发过火,而是教育他无论多么玩闹都不能学坏,要本本分分做一个好人。

1997年参军入伍,部队的历练让张乐变得成熟稳重,也更懂得感恩与奉献。受母亲的影响,参加工作后的张乐更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他一直坚持做公益,近年来先后荣获“陕西好青年”“宝鸡好人”等荣誉称号。

“从昔日的问题少年到如今的成熟稳重,如果没有母亲的陪伴与教导,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对于母爱总是羞于表达,我想对母亲说,你陪我长大,我想陪你慢慢变老。”张乐说。

市民杨莹:妈妈口中的我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妈跟李焕英很像,我和女主也很像,从小我就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很厉害的大学,也没有值得让她炫耀的工作,我满怀愧疚,可她总笑着安慰我,只要我健康快乐就好……”今年26岁的宝鸡姑娘杨莹说,大年初四她带母亲在电影院里看了《你好!李焕英》这部剧,因为与主人公有着类似经历,在观影后她感触颇深。

“打我记事儿起,我妈在我的印象里就是黑长直,大美人,虽然现在稍稍有点皱纹,但还是超级漂亮。”谈起自己的妈妈,杨莹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杨莹的妈妈李绍红是东北人,上世纪90年代初随丈夫来到宝鸡。

“小时候我比较贪玩,对学习也不上心,考试分数经常是班里倒数,但是每次回家,等候我的永远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有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与安慰,妈妈从来不责备我,反而在外面夸“我崽可孝顺,手可巧,帮我干家务,还给我送了手工小礼物。”杨莹说,一直以来她都是在母亲的鼓励声中长大的,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她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杨莹告诉记者,随着自己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慢慢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以前总想依赖他们,却忘了他们曾经也是满怀梦想的少年,也需要亲人去爱、去呵护,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眼下岁月,善待日渐老去的父母。

市民张莉:妈妈的后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

张莉的妈妈尹宝莲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宝鸡县的一个村庄。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姑娘能读完高中已是高学历,尹宝莲高中毕业后,便在村里教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张莉回忆,自己小时候最多的回忆就是母亲的后背。

“那时候,妈妈教书的地方离家很远,只能住校。每周五放学,我妈背着我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一路上,淘气的张莉不停地从背后蒙住妈妈的眼睛,母亲笑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山里走着,从不生气。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给张莉讲故事、讲知识,张莉学到了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的故事;下大雨的时候,一个麻袋做成的雨披将风雨抵挡在外,回到家时妈妈全身湿透,唯有后背温暖干爽;不知道多少次,她在妈妈后背上睡着,也不知道多少次,背着张莉的妈妈滑倒在山路上,可是张莉只记得妈妈的后背始终是那样安稳温暖。

“现在,偶尔做梦还能梦到自己趴在妈妈的后背上听她讲故事。如今,妈妈的背早已没有年轻时是那么坚强,可她依然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操持着。”说起母亲,张莉有说不完的话。张莉有两个孩子,平时婆婆帮忙照看,今年年初婆婆因事要回老家一段时间,孩子无人照看,张莉只能向母亲“求援”。当时,母亲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去西安照看孩子,张莉回复“那就辛苦老妈了”,母亲一句“为女前行,在所不辞”,惹得张莉红了眼圈。张莉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只要她和姐姐有需求,母亲都会竭力帮忙,一句“为女前行,在所不辞”就是母亲对孩子们爱的真实写照。

市民龚魏英:妈妈的棒棒油是这辈子最好的化妆品

“看过《你好,李焕英》,我也在电影院落了泪,因为电影里面缝裤子、抓河虾这些场景,都是我的妈妈做给我的事。”市民龚魏英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母亲还是给了兄妹几个人无微不至的爱。

龚魏英的妈妈魏凤菊出生在江苏无锡,在18岁那年考入原南京粮食学校,为支援大西北建设,魏凤菊来到宝鸡,成为了中央粮食储备库宝鸡直属库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在宝鸡扎根,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长大。

“小时候家里穷,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风往骨头里钻。家里缺衣少穿,保暖就更谈不上了,我和弟弟每年一到冬天手指头冻得跟红萝卜一样,没几天就会裂口子,那种钻心的疼。”龚魏英告诉记者,那时候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省吃俭用买了棒棒油。自那天起,每天夜里,母亲都会烧好热水,为姐弟俩洗了手抹棒棒油。那时候,每天夜里,母亲握着自己的手,龚魏英就觉得自己握着世界上最温暖的东西,那种感觉比温热的水还要柔软,比轻抚的风还要温柔。

龚魏英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家里条件不宽裕,她和弟弟没有用过雪花膏,只记得那只棒棒油的味道,直到现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母亲抹给她和弟弟的棒棒油。尽管后来她用过很多护肤品,但这只棒棒油始终在她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升华。每个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一位“李焕英”呢?我们常常不会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艰险,只要心中有家,有父母,有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这便是幸福。只愿每一位普通人的“李焕英”都平安喜乐,健康幸福。(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沛 罗君 宋秉琴 汪妍)

宝鸡新闻网最新原创作品:

文明宝鸡人必做的30件事

新闻推荐

陕西省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热度指数发布宝鸡眉县位列第五

近日,由陕西省数字经济研究院授权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首发的“2020年12月份陕西省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热度指数”正式公布。西...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