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与张载

西北信息报 2021-01-07 23:41 大字

我的老家扶风县绛帐镇与眉县横渠镇仅有一条渭河之隔。绛帐镇在渭河北岸,去彼岸的横渠镇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法汤高速公路渭河大桥,然后再往东走约二里路即到;另一条路是过罗家村渭河大桥,再向南走约二里路,穿过古城村就到。这两条路我都走过,里程差不多。

我们刘家村就在汤法高速公路西边,距渭河大桥北口不到二里路。我从小就听说横渠镇,但真正去横渠亦不过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这些年,我读了不少书,喜欢中国儒家文化,对我们扶风的历史文化尤为用心。起初,我关注的是东汉大儒马融,他是扶风人,曾在我们老家设帐讲学,我们那个小镇亦是因此得名。后来,我接触到北宋眉县横渠人、关学宗师张载,没想到他竟然也与我们扶风县有渊源。传说,张载当年从横渠镇出发,渡过罗家村渭河滩,曾在扶风绛帐一带寻访、凭吊过马融的绛帐台遗址,之后又徒步到扶风午井镇贤山寺,在那里隐居多年,期间曾读书、著述、讲学,并与其门人弟子在那儿搞过“井田”试验。清嘉庆《扶风县志》关于张载先生历史遗迹有多处记载:“去县二十里,蹊径幽奇,峰峦峻秀,眺终南渭水如画,相传昔贤隐此,盖张横渠也。贤山寺在焉。”“张横渠祠,在县南贤山寺,横渠读书处也。”“邑贡生汪盈科游贤山寺,之西曰西成山,之北曰午井,皆因张子读书此山时习井田而名云。”

扶眉二县比邻,在古代北宋时期皆属凤翔府管辖。同为儒家弟子,马融在先,张载居后,两人的家乡相距不远,时代相隔八百余年。我想,身为后生的张载肯定或多或少地受到过马融收徒讲学之举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或者说二人在学术思想上应该多少有些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马融(79~166),字季长,东汉时右扶风茂陵人,是东汉名将马援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曾历任校书郎中、河间王府长史、郎中、许昌令、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他幼时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曾师从京兆儒生挚恂、班昭学习儒家学说;青年时,在距长安不远的仙游寺筑室苦读;中年时,入东观,遍注群经,《论语》《诗经》《孝经》《周易》《三礼》《尚书》《老子》《离骚》《淮南子》《列女传》等;另外,他还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21篇。因著述甚丰,从而奠定了其“通籍大儒”的地位。马融几次出仕不顺,最终以病免官。后来,他在我的家乡筑了高台,持起绛红色帐幕,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学生多达四百余人,升堂入室者有五十余人,郑玄、卢植是其中佼佼者,再传弟子刘备、崔琰、公孙瓒也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巨星。因马融当年坐在绛帐里授徒讲学,故后人以“绛帐”一词作师长或讲座的尊称。据传,某个学生违反制度,马融执草秸怒打,鲜血染遍秸秆,掷之于地,秸秆复活,开花结果,人皆以为奇,便将此草称为“传薪草”,故“绛帐传薪”的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清代扶风知县刘瀚芳曾作绛帐诗一首,歌咏此事:“风流旷代夜传经,坐拥红妆隔夜屏。歌吹弥今遗韵在,黄鹂啼罢酒初醒。”马融绛帐传薪,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留下旷世传奇和千年佳话。

在扶风历史上曾有“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其中以马家最为兴盛,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和通籍大儒马融,二人可谓是扶风马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之后,马氏后裔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历代亦不乏杰出者。就连曾担任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也曾多次公开声称自己的祖籍是扶风,是马援后裔。马援名气甚大,其生平事功在多种史志文献上均有记载,其名言“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是脍炙人口、举世皆知。马融在历史上的名气亦是不小,他设台挂帐、收徒讲学的故事也是代代相传,可惜历经近两千年的天灾人祸,其的煌煌著作大多散佚,仅传下《忠经》及诗赋文章数十篇,当年设帐讲学的那座土筑的直径三四米的圆形讲经台,如今已然寻不着一丝痕迹。因此,后人无法知晓马融的学术思想之全貌。随着时光的流逝,作为一代大儒的马融逐渐被历史的风尘所遮蔽。

马融虽是我们扶风人,但因其所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1800余年,早已没有任何历史遗迹了。据清代《扶风县志》《扶风乡土志》记载,过去扶风的飞凤山上、绛帐镇曾设有马融祠,可惜后来都被拆毁了。小时候,我曾听很多老人说,绛帐镇南门外东南方向不远处曾有一座民国时期重修的绛帐台,大概是在文革期间被毁了,如今绛帐镇一带民间只是口头上流传着“绛帐传薪”的故事罢了。

而眉县的张载先生就不同了。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和字取义于《周易·坤卦》:“厚德载物。”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其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在宋仁宗时任殿中丞,天圣元年(1023)任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是年,张载十六岁,弟弟张戬年仅六岁,均尚年幼,与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费不足及前方发生兵变,无力返回开封故里,遂将张迪安葬于横渠镇南大振谷迷狐岭下,全家人便从此侨居在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故《关学编》称其为“郿人”。他后来长期在横渠镇讲学,故学者称“横渠先生”。他是宋明理学奠基人,关学创立者。

张载自幼聪颖,少年丧父,中年才中进士,在朝廷当过官,亦曾任职地方,仕途不顺,以病辞官后回到老家横渠镇崇寿院读书著述、收徒讲学,在眉县横渠、扶风午井、长安县子午镇等地推行过“井田”制,可惜因病早逝。张载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可他素怀大志,喜欢读书、思考,善于著述,学问渊博,终成一代“关学宗师”。张载著述丰硕,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东铭》《西铭》《经学理窟》《横渠中庸解》《礼乐说》《论语说》《祭礼》《孟子说》等书,以及由其弟子笔录的《张子语录》。这些著作后来被编入《张子全书》。明清两代,张载的著作一直被统治者视为理学经典,作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并先后汇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其中,《经学理窟》一书据说是他在扶风午井贤山寺隐居期间所著。其所作《东铭》《西铭》《四为》《六有》《十戒》被历代文人学者奉为经典,尤其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历来作为天下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他去世后,宋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务,赐丧事支出“半数”。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的遗体被安葬于横大振谷。私谥曰“诚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宋宁宗赐谥“明公”。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赐封“郿伯”,从祀孔庙,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儒张子”。在中国历史上,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他所创“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濂、洛、关、闽”四大理学学派。张载学古力行,笃志好礼,他的“气本论”“民胞物与”等学术思想被称为经典,其人亦奉为关中士人宗师。清初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纵观中国哲学史,审视张载所处坐标位置及其深远影响,王夫之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词。时至今日,关学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宝贵价值……

我虽是扶风县人氏,因老家距眉县横渠镇较近,所以到横渠镇的横渠祠和横渠书院去得次数较多一些。那里也是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眉县张载纪念馆、眉县张载思想研究会的所在地,常年有人前去拜谒、参观和学习。

张载祠和横渠书院融为一体,座北向南,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依次排列,附属建筑均以轴线为中心对称排列。据湖北荆门南张氏所存《张氏族谱》载,该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先生少时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设馆讲学于此;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才在横渠书院的遗址上修建张载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前书院后祠堂”式格局。清乾隆十九年、光绪十年等重修。张载祠自创建迄今,至少有九百余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主要是清道光年间所建,光绪年间曾有小修。现有献殿、山门、学圣殿、学堂等建筑,祠内存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50余道。1990年以来,陕西省文物局先后拨款50多万重修了大殿、学堂。附属文物有清康熙皇帝御赐匾额“学达性天”一面,明万历及清乾隆等代重修及拜竭祠庙碑石八通,木刻《横渠志·卷之六》“第十八代裔哀祠”原版等,传为明清版。张载祠是这座院子的主体建筑,是后人为纪念张载先生而建的。进入祠堂大殿,正中有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座高大的张载先生彩塑坐像,两侧还各站一男一女两个小侍童。神龛两侧各有一根黑漆柱子,上面刻着一幅对联:“一代口碑留蜀道,千秋血食在秦中。”殿内的墙上有一系列重彩工笔壁画,画面展现的是张载先生的生平故事,如:求学悟道、奉母教弟、习练兵法……辞官归里等。据墙角的落款文字显示,这组壁画是扶风县民间艺人所制,色彩鲜艳明丽、线条细腻流畅、形象生动饱满。

张载在扶风县的历史遗迹主要是在县南15里午井镇南官村的贤山寺一带。那里曾有张载祠以及“井田”遗迹。清嘉庆《扶风县志》志载,贤山寺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张载曾隐此读书讲学,故名贤山。这里道路蹊径幽奇,峰峦迂回俊秀,眺望终南渭水,远山掩映,近水如带,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古刹,葱郁古树,殿宇亭台,筛映光辉,曲回迂折,暗洞通明。“贤山晚照”曾是扶风八景之一,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常游贤山,题吟甚多。寺内元代砖塔、明清建筑、张夫子殿、大佛殿、山门、僧舍等古建筑于1958年被拆毁尽净。1984年以来,佛教徒自行重修佛殿五间、僧舍灶房两幢,贤山古刹才初步恢复……

2020年,适逢张载先生诞辰1000周年,前不久新建成的占地百余亩的张载文化园对外开放,陕西乃至全国的不少关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汇聚于眉县,在这里召开了关学高端学术论坛。

马融和张载,二者皆为我们宝鸡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儒家先贤、教育家、思想家,他们的命运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生平故事感动和激励过后世子孙,尤其是他们收徒讲学教化了四方民众和诸多门人弟子,其学术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时至今日,这两位老夫子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敬仰和纪念。

2020年12月25日于长安半醒斋

新闻推荐

城西客运站开通29条班线预售票业务

本报讯(记者白圩珑)2021年元旦小长假放假3天(1月1日至3日)。为了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城西客运站现已开通29条班线的预售票业...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