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扶风艺人用泥巴雕塑精彩世界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 2020-12-07 10:52 大字

在周原大地上,常听人们说唱:“郭氏兄弟瓦件厂,巧夺天工泥变花;龙凤脊啊太公楼,想摘星星不用愁;九龙壁上图腾好,雄狮驮着葫芦跑……”

歌谣中的郭氏兄弟就是当地人口熟能详的法门镇庄白村桥西组的郭春林、郭全林兄弟俩。

关中道逶迤曲折,像一条彩带飘荡在八百里秦川。它的渭北高塬却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地质公园。沟梁塬峁如恐龙、如舞狮、如蜗牛、如巨蟒……岿然而立,粗壮而博大,永恒而震撼!它的里面拥有20多平方公里的周原更显得冷峻而神秘。“民之初生,自古沮漆”、“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蒹蕸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上的诗句,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高深。

在西周青铜器、陶瓷出产地法门镇庄白村,郭氏兄弟传承着古建陶瓷手艺,用工匠艺人的执着和不懈的追求给我们呈现着西周工艺技艺泥巴雕塑的精彩大世界,令我们感动同时,又唏嘘赞叹。

三十学艺,誓做古建陶瓷工艺的领头羊

郭春林生于1956年,今年已是64岁, 30岁时因计划生育被从社办企业鲁马水泥厂辞退。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但是,迫于生计,80年代,郭春林不得不进入刘帮劳亲手创建的西北地区首家社办企业——法门古建瓦件厂,从师古建艺人曹三的儿子曹宗印开始制作古建瓦件。

曹氏家族是关中道有名的古建世家,祖祖辈辈从事古建工艺品的仿制制作,尤其对古建陶瓷艺术品制作堪称一绝。“师傅引进门,学艺靠自己。”郭春林知道自己年龄大,又没有一点功底,尽管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再去耗费精力学做古建构件这种复杂的手艺活,但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不怕苦、不怕累,他不分白昼黑夜,把个泥巴拿在手里揉了捏、捏了揉……他的专注和痴情,以至于困顿了打个盹,梦中还在捏泥巴。在简易的工棚,他不顾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上的茧不知磨了多厚,口子裂了多少,甚至因冰凉的水连手指骨节也变了形,但他全然不顾,倔强地用泥巴和自己的年龄交着劲。终于,经过十年的锤炼,他精通了制模、捏花、护理、烧制等陶瓷制作的一整套工序。

他尤其擅长捏龙、花草禽兽及图案设计。按照客商的要求,他能设计出不同朝代,不同尺寸和风格古建瓦件,而且,逼真程度无与伦比,深得客户的满意和赞誉。他设计仿制的古建脊兽、吻等构件惟妙惟肖,常被用于法门寺古塔、大殿、法门寺下院朱村寺钟鼓楼、野河山楼台古亭以及省内外大型古建的建筑。

郭春林制陶技艺所取得的辉煌除了得益于曹氏家族的精湛技艺和他勤于钻研外,还与时任法门古建瓦件厂的厂长刘帮劳有直接的关系。刘帮劳对古建陶瓷艺术的热爱和无私奉献,在老一代人中常常被传颂。

至今,还有不少人知道,在1988年,法门寺古塔和寺院修复重建的时候,法门古建瓦件厂承担了当时最为重要的古建瓦件陶瓷艺术品的供应。由于工期短,任务重,刘帮劳一心扑在生产上,他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连自家的麦子黄了都不知道,一地的黄灿灿的麦子顾不上收割硬生生地瞎在了地里。这是一个有血性男儿对古建事业的忘我奉献和追求,他是舍小家为大家。法门寺古塔和寺院修复重建如期完成,刘帮劳和他的古建瓦件厂的员工功不可灭!

刘帮劳从善如流、严把古建瓦件的质量关和对古建工艺品嗜之如命执着追求却成了郭春林为人的准则和工作的态度。为了传承和发扬刘帮劳倡导的古建陶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郭春林把自己后来十年磨一剑创办的厂子也命名为扶风县法门镇古建瓦件厂,他发誓要继承大哥刘帮劳的遗愿把西北地区古建工艺品的领头羊做得更好更完美。

孝字当先,诚实待人,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作者采访郭春林的时候,正逢他陪89岁老母去医疗站输液。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手里正捧着一大袋药和大夫说话呢。看见我连说:“把你来这事给忘了,最近天气变凉。老母亲着了点凉,我陪老母亲来看看。”说着,他的手机响起,原来是眉县的两个客户来厂里订货,听到客户找,随后赶到的姐姐说:“你赶紧去吧,人家大老远来,你不在厂里,那咋行!赶紧去吧。”在他给姐姐交代事情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在交通工具现代化普及的今天,他用轮椅推着老母亲上诊所,从家里到诊所一里多路程,足以说明他对母亲的爱和关照。这是他百忙之中,借口和母亲多待一起的机会。母子情深,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撩咋咧!我们从眉县找遍了渭河南和渭河北,终于,在渭北高塬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我们想给先人做碑楼表孝心的心愿可以了了。”在货场,眉县常兴镇的两位60多岁的李姓老人拉住郭春林的手连连说道。

两位老人看着货场里的龙凤脊、太公楼、九龙壁、雄狮驮葫芦、大象驮塔、双狮驮火笼、走兽、跑兽、飞兽爱不释手。用手不断触摸,还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其中年龄较大的李师傅说:“不瞒你们说,我是个半拉匠人,对这瓷货也玩弄了大半辈子,接手做过多家的活,像你们这货我确实很少见到,纹细、面光、色亮、质感好是我从未见过的。”

为了给眉县的两位李师傅活的碑楼样板,在与桥西组相隔一条马路的墓园,我们见到了一个个修建独特的碑楼。在一座墓碑前,两位李师傅停了下来。这是一个四面淌水的中型碑楼,碑座是三层的长方形,碑楼青砖砌就而成。楼洞上部窑卷成半圆,使镶碑彰显严谨大气。碑楼两侧有题联,右联:德泽绵绵瓜瓞长;左联:恩波浩浩惠风暖。上联:风范永存。左右上方镶着突起的龙头,上联左右两边镶着莲花。往上的建筑简直就是美轮美奂,那一个绝字了得!重檐翘角,造型小巧玲珑碑楼顶盖上汇聚了古代建筑之精华。屋脊正中是莲花宝瓶,两头是脊兽镇边。檐脊上有小五兽,而且,还是吻兽伏脊。檐口的椽头、竖絮、滴水一应具有,琳琅满目。周框浮刻花纹,细腻逼真,活灵活现。

“好!就是这个。”两位李师傅异口同声地说。

在办理了预定手续后,因窑厂还有新来的客户,我代郭春林送了两位李师傅。

春寒料峭,冰冷的春雨和刺骨的寒风把我的手都冻成了木的,但当听到两个李师傅不断感谢我的话语时,我心中也漫起了一股甜蜜。也许,郭春林就是在无数次客户的满意和感谢声中,才把古建瓦件厂支撑了今天,使他的古建工艺事业经历了艰难时期,破茧成蝶,实现了华丽转身。

痴迷陶瓷工艺,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当作者问及中央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见时,郭春林说:“‘意见’用在中国传统建筑陶瓷工艺的发展上是最好的说明。”他望着作者进一步说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当然,除了龙以外,凤、狮子等在建筑物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比比皆是。我们周原一带常说‘五脊六兽’就是宫殿建筑屋顶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构成的五脊以及其上装饰的龙吻、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人造六神兽。”

说着,他转身指着办公室墙面上的金銮殿说:“太和殿即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国家重大庆典的场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公布进士皇榜(俗称金榜)、派将出征等重大庆典活动都在此举行。是中国规格、等级最高的古建筑。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最高等级的孤例。十小兽的排序就彰显了龙的尊贵。它们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这些跑兽的设置有不同的寓意:龙,是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皇权的象征;凤,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瑞之象,比喻有圣德之人……”

郭春林边说着,我边看着太和殿檐脊各种兽的奇形怪状,惊叹国人的想象和工匠的技艺精湛。听着郭春林的讲解,我犹如醍醐灌顶,传统文化与古建是水乳相融的,古建的一砖一瓦,一饰一物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他们源远流长。

古建上的陶瓷各有各的意思,陶瓷已经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个传承的传统文化符号。晨钟暮鼓,岁月悠悠,郭春林酷暑寒冬,不分昼夜研究每一件工艺的造型和寓意,以精湛的技艺尽力彰显每一件工艺的深邃含义,使它们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我仿佛看到:从郭春林瓦件厂输送出的一件一物正在把中华传统文化从一代人手里传递到另一代人手里。

传承发展,实现“双创”,打造国际化品牌

西周青铜器以制作精美而闻名,而西周青铜器的出产地就是郭春林开办古建瓦件厂的庄白村。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周后人,郭春林陶塑技艺与远古西周时期制陶工艺一脉相传,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坯和烧造方式,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的捏塑、贴塑等方法,在烧制中采用传统的罐型窑,初坯完全烧熟之后进行“呛窑”,使产品呈现蓝灰色,即灰陶。产品主要分为寺庙建筑用品,民用房舍用品,生活用品,玩赏品四大类,是融使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

经过30多年的积淀和提炼,郭春林的陶瓷加工已经实现了机械和人工的完美结合,生产工序程序化和正规化。当作者走进一个个工棚时,只见一个个工匠都在专心制作。他们每人都手戴胶皮手套,傍边都放着电热器。他们制作专业,手法娴熟。胶泥在他们手里就像巧妇手中的面团,经过搓揉捏瞬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就从他们手中飞出,再经过粘贴,在陶坯上就栩栩如生了。

我在一个比较大的工棚,里面有六七个工匠,问其中的一位女工匠,一天能做几个脊兽,她兴奋地说:“一般都在十五六个。”我心里估摸了一下,二三十人的窑厂,一天下来也加工的不少。如果销路畅通的话,她们确实收入不菲。

看着工棚工匠们一字儿摆开作业,我突然向陪伴我采访的郭春林问道:“你为什么不把工棚变成一个非遗传习所?陶瓷是一种当前社会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这个橄榄枝是传统民间艺人走向新生的一扇门。你只要把西周陶瓷申请成为非遗产物,就能得到保护和有效开发。”

“这个需要政府支持……”

说着,郭春林手机响起,接完电话就转移了话题,说:“陕北的一个客户要大量的青砖筒瓦,看我们能不能供应。”我担心地望着他,郭春林却继续说道:“随着政策的变好,古建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最近各级博物馆不断来人看货,有些承接了古建建筑的企业也来洽谈业务,说应接不暇一点也不过分。走咱们去货场看看。”

在货场的东南角,一辆大卡车正在装货,七八个工人正在紧张地搬运着。郭春林说:“这是发往新疆的货,最近几天,一天连着发五趟。据客户讲,这些货不全在新疆用,其中大多数要转手运到国外去,用在华人修建唐人街的古建上。”看来,郭春林的窑厂生产的陶瓷、瓦件产品已畅销省内外,现在,走出了国门,正在打响世界品牌。

面对未来,郭春林充满信心

郭春林看我对他的疑虑还没有解除,就把我带到他自主研发的拌泥机跟前说:“这个大家伙是我独创的,碎土、上料、搅拌、和泥、出料全是自动化。和泥是陶瓷制作最苦的事情,过去常说:和泥一大堆,累死骡马三两头。足以说明和泥的辛苦。骡马退出市场后,又用人工脚踩泥,费时费工,七八个小伙和一堆泥,到了晚上都会累得趴下不动。”

“这个东西这么厉害!你完全可以申请国家专利。”

我惊诧着说,郭春林不可置否地笑了笑。然后,说道:“我们不断在改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随着不断扩大生产,我们的产量一定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当我问及将来的打算时,郭春林说道:“国家现在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西周陶瓷的产业如果能做大做好,就一定能形成一个新的支柱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岗位,就地吸收更多的闲散劳动力。还可以进行校企联合,让学有所长的年轻人投身产品设计,以就业促传承,从根本上转变陶塑技艺无人继承、无人学习的问题。”

我问他有什么具体的实施方案时,郭春林满怀信心地说:“我有两个初步计划,一个就是在我窑厂原有的规模上,我要辟出场地打造西周陶人制陶的全貌,从和泥、制模、捏花到装窑、出窑按照西周的古法做,建立一个西周陶人制陶的生活体验馆,向游客开放。二个我考虑政府如果能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完成电气改造,购置大型设备,解决用地取土问题,产量还可翻3倍,可接下省内外和出口的各种大型订单,每年可以吸收闲散劳动力60多人,打造国际品牌,实现年产值可达百万以上。”

郭春林心中装着西周的陶瓷,他对中国的古建充满信心,相信国家和政府在对西周古建筑、文化风俗等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中对陶塑这一工艺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使他在有生之年,为西周陶塑传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把陶塑工艺至臻完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群众新闻客户端)

宝鸡新闻网最新原创作品:

甜蜜蜜~我与“学习强国”有个约定

新闻推荐

【箭厂】住山10天,我决定离开终南山

记者|hu柯编辑|++终南山,既指西安南面四十公里处的那座两千六百米高的山峰,又指与之相毗邻的东西一百公里以内的山峦,西起陕...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