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村支书的“产业博弈”

三秦都市报 2020-12-03 08:47 大字

张选民(左)与任锋辉(右)在进行讨论 孙建恒 摄

靠着大家共谋,村里规划了三个产业,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全面运行,为村子实现收益,明年就可分红……

村里有近千亩猕猴桃,作为主导产业,依托新建的仓储物流园,持续提升品牌效应……

11月24日,在杨陵区寨东村服装厂办公室内,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选民和斜上村党支部书记任锋辉热情地讨论着各自村里产业的发展状况。二人根据村里的布局和产业特色,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50后”老张书记和“90后”青年任书记,两代人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村民共话为集体产业谋发展

“哒哒哒,哒哒哒……”11月24日,杨陵区寨东村秀姿服饰加工厂里繁忙一片,数十名工人认真地缝制着一批批服装原料,一筐一筐的成品被小推车不时送到加工区间,进一步完善和检验。

时间回到2019年春节,寨东村在杨凌无黑无恶创建环境下,收回了村里荒废闲置土地,却始终拿不定集体项目发展。大年初一,66岁的张选民率先响应政府推出的“乡贤人士座谈会”,组织村里创业人士和青年学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话会:征求意见,搞集体发展,促经济项目。村里土地分散,农业规模不平衡成为首要面临的难题。“经过我们分析,服装加工是当地项目短板。抓住这个机遇,举全村之力办厂。”老张书记说,通过村委大会,服装加工产业提上计划,随后他带领村委班子成员四处走访、调研、学经验,新项目仅用半年时间,成功落地。

今年经历疫情考验,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服装厂承包了区内部分中小学校服、环卫工服、志愿者马甲等大笔订单。“集体经济让村子有了内生动力,发展有了盼头。”老张书记让年轻干部谢春燕帮他算了算,据统计,目前产量达2.5万件,估计产值150万元,平均每天就业人数50人,村民人均收入1.9万元。

老张书记说道,他再有不到一年时间面临退休,他把更多期望寄予新的干部,人才引进和村民共同参与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创新思路发挥村里产业特色

任锋辉听完张选民的话,若有所思: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斜上村一直以猕猴桃种植为主要发展方向,他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摸索出了一条产业振兴路。

据了解,斜上村猕猴桃早期采用周至、眉县的包装销售,自始至终没有产品定位,被动的发展导致2018年产业滑坡。“90后”的任锋辉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那时他尝试着用积攒的创业资金重新设计包装盒、品牌专利等,将产品通过大学朋友圈销往天津、新疆等地。“我们量虽然不多,但是精益求精,依靠品质打开了省外市场。”任锋辉说。

2019年,靠着一脑子好的销售思路,任锋辉成功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借助政府对农村发展提供的扶持资金,立马将规划项目——杨陵区斜上村农产品服务基地启动。“仓储和物流是农产品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借助杨凌农科、斜上村‘全国文明村’品牌效应,让农产品在保量的前提下,保证更优秀的品质,逐步实现集体产业经济化。”任锋辉说,新嫁接的“农大郁香”品种明年结果,村里将栽种、采收、仓储、物流、电商齐步进,争取早日让村民得到收益。

共话乡村振兴

屋外寒风凛冽,屋里两代人思想碰撞火热。两个多小时,他们以“人才”作为关键词,将各自的产业规划悉数道尽。老张书记欣慰地拍了拍任锋辉说:“村子发展,人才是关键。我年龄大,跟不上时代步伐,只能凭经验去给更多年轻人提供发挥空间。但是有一点,政府将村子产业扶上马,到底还要靠大伙一起推。”“作为年轻干部,肩上的胆子让我更加沉稳,责任和义务促使我乘风破浪,带领村子实现产业振兴。”任锋辉坚定地说。

孙建恒本报记者薛保华

新闻推荐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今开幕 陕牌农产品组团“闯”山城

陕西展团地理标志展区和小康美景照片本报记者赵明摄陕农优品、“陕”耀山城。11月2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