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驿站今何在?
郭松林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情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乘驿马的场所,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
汉中褒城驿诞生于秦汉,辉煌于隋唐,低迷于南宋,中兴于元明,清末民初则遭废弃,遗址在今汉台区龙江镇打钟寺。
汉中,襟巴蜀连秦川。秦岭巴山,成为横亘于我国中部的天然屏障。山谷狭窄,群峰峥嵘,古代仅靠几条栈道联系通行。其中的褒斜道最负盛名。它南起褒谷口(龙江镇打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褒斜道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一直是南北兵家必争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秦汉以来,无论从都城长安去汉中或经汉中入巴蜀,一般经褒斜道来往,路途遥远,必在褒城驿休整。《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褒城驿,因地处褒国旧址而得名,后因驿设城为褒城,以城定名褒城驿。当时的秦巴山地,层峦叠嶂,虎狼穿行,途中除驿站外往往百里无人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驿站的职能就显得特别重要。褒城驿在唐代号称“天下第一驿”。一是它位居汉中盆地,地处秦岭巴山之中,是翻越秦岭巴山,联结巴蜀与秦川的途中换乘点;二是它规模恢宏,有庭除堂庑华轩,可供官吏兵民休息;有骏马百匹,可供来往人换骑;有沼池舟船,可供客人泛舟垂钓,抒闲情逸致;有千杆竹,万树梨,风景如画,可陶冶旅途疲惫身心。盛唐时的褒城驿“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来以去,毂交蹄”。驿骑及使命官员,在这里“夕得其庇,饥得其饱”,往来频繁,“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辇”。
唐代著名诗人、任监察御使的元稹曾七过褒城驿,留存诗作《褒城驿》:“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牡丹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读元稹有关褒城驿的诗可知,当时的褒城驿建筑恢宏,有苑圃、池塘、果林,花木成荫,景色秀丽。
唐晚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唐王朝气数渐尽。政衰则路衰,路衰则驿败。此时的褒城驿破败不堪,每况愈下,也是情理中事。公元880年,随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南逃岐陇的官员中,有著名文人孙樵,他面对满目疮痍的褒城驿感慨万千,写出了千古议政名篇《书褒城驿壁》:“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其芜,堂庑其残,乌见其所谓宏丽者?”孙樵还借老农之口,说明当时的州县都破败得和褒城驿一样,隐晦指出辉煌的唐王朝已进入风雨飘摇的末路困境。
宋代时,因抗金战争频发,秦蜀驿道另辟捷径,沿嘉陵江流向经凤州、两当、徽县、青泥驿,兴州(略阳)、大安驿(宁强)入川。褒斜道被废弃。褒城驿风光不再,仅留守杂役管护。
元代,舍弃了宋代沿嘉陵江而下的川陕路线,改行以宝鸡“益门镇”为起点,经散关、凤州、留坝、褒城、宁强入川。位于褒谷口的褒城驿起死回生,兴盛时有驿马56匹,驿丁近百人。
明初,由于茶马互市兴盛,褒斜道成了川陕冲衢,褒城驿的重要性也为之显现,屡得朝廷拨款整修。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汉中太守崔应科奉旨对褒城驿大修,再现了气势恢宏的驿站盛况。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大清邮政”创办,裁汰驿站。宣统元年(公元1909)五月,褒城正式开办邮政代办。民国二年(公元1913),北洋政府下令撤消全国驿站,褒城驿遂遭废弃。历史悠久的褒城驿从此隐埋于历史。如今,我们要寻古褒城驿,只能在古汉台博物馆褒斜栈道的展室里,这里置有一个褒城驿站沙盘,依据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褒城驿》,再现了盛唐时褒城驿的恢宏建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夏明勤)为进一步统筹利用好陕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资源,经专家评估审核,陕西确定延安革命纪念馆等112家单位为...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