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农”事业发展成就巡礼·水利建设篇 兴水之利 福泽百姓
?清渠润泽万亩田。
?坐落在渭河上的宝鸡峡渠首大坝。
?眉县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出水桩。
?东雷抽黄灌溉工程留古渡槽。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陕西省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区域方略,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水利发展迈上新台阶,谱写了新时代陕西水利事业追赶超越新篇章。
1民生水利惠及百姓
70年来,陕西省水利投资持续加大,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河长湖长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城乡供水惠及三秦百姓,农村灌溉规模效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显著,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陕西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559.36亿元,解决20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了确保粮食安全,陕西省先后建成石门水库、冯家山水库、东雷二期抽黄灌区,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7处,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8年6月,陕西省全面建成河长制,河长体系实现全覆盖,湖长制工作和责任体系形成,强力推进落实。2018年9月28日,长20公里、历时12年建设的陕西引红济石调水工程通水。2019年上半年,陕西省已完成投资21.03亿元,建成工程2320处,解决和改善了280.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孝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村民不但吃上了自来水,还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生活越来越好。
2 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陕西省始终把水源保护作为大事,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汉江、丹江流域保护,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2014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陕西年均调水量超过50亿立方米,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地1.1亿人受益,惠及沿线和受水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
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西省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陕西省先后启动实施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2016年,吴起、志丹、白河等3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的输水来自陕南汉江。作为主要水源地的紫阳县,17个镇就有11个镇处于淹没区,全县35万人有14万人居住在江河两岸。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呵护一江清水,近年来,紫阳县守土有责,护水尽责,不惜投入数亿元,为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作出了积极贡献!
3渭河成为“最美家乡河”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荣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2011以来,渭河治理一期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的面貌,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如今,渭河由一条大河、两个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
据了解,渭河生态区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建设沿渭综合集散服务中心、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滨水休闲游憩区、滨水综合产业开发项目,以沿岸农业资源特色、农业园区布局现状、产业布局现状为基础依托,结合重点城镇、美丽乡村与农业示范园建设,以水系景观和观光休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使沿渭群众因水受益、因河致富。
陕西省一系列兴水治旱工程,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保障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树鸣)金秋,去宝鸡办事,在一位经营酒产品的朋友罗天有的商店柜台上看到各种品牌的酒,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太泉酒”...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