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聚焦 渭河缘何成为“最美家乡河”

陕西日报 2018-07-19 09:52 大字

七月五日,在渭河沿岸的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骑行爱好者正在骑行游玩。

  本报记者 齐卉 文/图

  她,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奔涌,汇入黄河;滔滔河水养育了半坡先祖,浸润了周秦汉唐的辉煌,滋养着八百里秦川。她,就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

  去年年底,在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中国水利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评选中,陕西渭河等10条河流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这让每个陕西人都为之振奋和自豪。2011年以来,陕西省全力对渭河进行综合治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渭河在悄然间华丽转身,跨入崭新时代。7月5日至7日,记者再次走访渭河沿岸,探寻渭河治理背后的故事,感受渭河边浓浓的乡情。

  渭河安澜 人水和谐

  “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渭河自西向东灌溉着关中平原的土地,成就了“关中粮仓”的美誉,一代又一代关中人在富庶的土地上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随着渭河两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水污染、下游河道淤积等现象日趋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小水大灾”成为常态。据统计,1950年以来,渭河因灾死亡人口超过97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曾经浩浩荡荡的渭河,也变成了大半年缺水的“季节河”。

  渭河宁,则关中兴;关中兴,则陕西强。为切实提高渭河防洪、生态能力,2011年2月,陕西发出了全面治理渭河的动员令,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铺开。陕西省提高防洪标准,加宽加高堤防,修建蓄滞洪区,完善防洪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渭河下游的“小水大灾”问题,实现安澜渭河的目标。沿岸各地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恢复了水生物多样性,使得河道环境持续向好,并充分融入文化元素,让渭河成为展示陕西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陕西省坚持人水和谐的思路,提出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的治渭新理念。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尽管目前正值汛期,渭河流量大且流速快,但在各个城市段,渭河水面中都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岛屿”。“这些‘岛屿\’在过去,我们都会在汛期来临之前铲掉一部分,怕影响洪流。如今,我们加高加固渭河堤防,不但不铲除‘岛屿\’,还给上面种植各种绿植,保留原样。”咸阳市水利局副局长邢博说。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渭河首要是防洪减灾,其次是生态治理。这几年,我们坚持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采取了堤防加固、滩面整治、污染治理、水量调度和绿化美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这里的滩地经过规划,种着玫瑰花、向日葵等花卉和一些生态灌木。没有洪水的时候,一年300多天里,渭南市的市民都能在这里健身赏花;洪水来临时滩地还能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过去又臭又脏的烂泥滩早已不存在了。”7月7日,渭南市渭河生态管理局副局长杨斌龙说,市民步行到渭河边就半小时路程,每天清早和傍晚,许多市民都来此休闲娱乐。

  生态修复 亲水而居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区域治水方略和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的理念,决定设立并建设渭河生态区,以系统化思维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备的渭河特色生态区。

  2016年9月,陕西省出台《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米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经过综合治理,一条关中防洪减灾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正快速展示在世人面前,全面提升了渭河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岐山,吃上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和擀面皮,再去渭河沿岸的岐渭水利风景区散步,看看美景,让全身心放松下来,成为很多岐山人的生活常态。几年前荒草丛生的滩地,如今被绵延几十公里的绿色植被装点得焕然一新。“过去一到夏天,河水全淹上去了,又脏又乱,大家避都避不及,怕水,怕出事;现在建设好了,每天下午带孩子来玩的人多得很,车停得满满当当。”蔡家坡镇赵家村的村级巡河员赵路会如是说。

  7月5日,在西安市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一家企业的职工正在放置展板、检查装备,筹备即将进行的自行车赛。游客们往湿地公园的芦苇丛中一靠近,七八只野鸭子“扑腾扑腾”飞了出去。远处,三五成群的白鹭、灰鹤等鸟类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尽管雨越下越大,他们仍“长枪短炮”对准鸟儿们,不忍离去。公园位于灞河入渭口以东的渭河滩区,总面积达6600亩,这里保留着滩区的生态原貌,引灞河水入低洼地带,形成大小不等的20个湖泊,拥有水面2400亩。湿地植被丰富,芦苇飘荡,吸引了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观鸟区、花海、湿地栈道、儿童游乐区融为一体,游客可以乘船在水中游玩,体验江南水乡的韵味,亦可徜徉亲水栈道,赏碧荷看斜阳。

  在渭河咸阳城市段的人造沙滩上,市民可以躺在草棚凉亭下享受惬意的傍晚。晚霞、沙滩、湖水,使咸阳市瞬间有了海滨城市的感觉,市民戏称这里是咸阳的“马尔代夫”。沿岸铺设了健身步道及园区路,每日前来健身的“暴走团”就多达2万余人,标准足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所免费为市民开放。

  “我们遵循‘以生态治理为主,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扩大水域面积,建设景观功能区\’的建设原则,力争把渭河咸阳段打造成为最美的生态公园、最大的全民健身长廊、最亮丽的城市会客厅。”邢博说。

  综合治理 产业兴旺

  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中,沿岸各类生态公园成为当地最聚人心的民生工程,依河而兴的小城镇,沿渭布局的现代产业,繁荣了经济、带动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无论是渭河上游的宝鸡,中游的咸阳、西安,还是下游的渭南,一批高效农业、低碳环保产业、工业园区等正沿河布局。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带来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逐步凸显。人们由过去的背水而居转为向水发展,渭河沿线正成为新的产业优势聚集区。

  眉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眉县通过渭河综合治理,打通沿岸通道,拓展发展空间,县城面积扩大了一倍,渭河两岸聚集效应明显,布局建设了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常兴纺织工业园、滨河新区等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是眉县依托渭河综合治理成果,跟进建设的猕猴桃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齐峰果业、新西兰环球园艺、千裕酒业等14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每年猕猴桃进场交易量达30万吨,交易额20亿元;电子商务平台网上交易100万吨,交易额60亿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猕猴桃物流集散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标准化生产示范中心。

  依托渭河生态治理成效,眉县沿渭河还建成了千亩荷塘等水乡文化景区,带动发展沿线农业观光、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100多个。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渭河正在逐步成为陕西关中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致富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陕西人民心中最美的家乡河。

新闻推荐

“张载大讲堂”在眉县横渠镇大礼堂开讲

本报讯(赵宝琦记者袁志强王三周)近日,为弘扬张载关学传统文化,继承先贤“民胞物与”的民生理念,并为新时期的奋斗精神找到脉搏...

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