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里的成都(2) 秦并巴蜀 成都历史大转折 □林赶秋(作家、青年学者)

成都晚报 2018-03-30 07:18 大字

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名叫司马错,是秦国名将,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带兵达三四十年之久。司马错曾和秦大夫张仪、都尉墨等从“石牛道”(秦汉至南北朝间由关中入蜀之主道。具体而言,即自今陕西眉县经褒斜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西,出阳平关,由山道抵青川白水关,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葭萌,再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转而南,经剑阁道入剑门)伐蜀,蜀灭之后,便长期镇守蜀地。

秦联合巴国灭蜀然后灭楚

秦为什么要伐蜀呢?《华阳国志·蜀志》所记司马错的理由如下:“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这段话的另一版本见《战国策·秦策一》:“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司马错对蜀国国情可谓了若指掌。

桀、纣之乱,代指蜀国内乱。事情大致是这样的:“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便顺水推舟,趁火打劫,先联合巴国劲旅平定蜀地,再反戈夺取苴与巴,最后率领巴蜀十万大军,开着一长串大舶船(每船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从岷山连舻循江而下,一举攻入楚国。

关于秦并巴蜀这一转折成都历史的重大史实,《蜀志》却记得要言不烦:“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这里有几处地名,需要疏解一下。葭萌,古关名,位于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眉山市彭山区,古称武阳。逢乡,白鹿山,都在今彭州市境内。还须补充说明一点,开明王朝虽然亡国了,但并没灭种,一部分人马逃到了云南,另一部分则逃到了越南。

周慎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亦即公元前316年,漫长的蜀王时代宣告结束,成都随之进入了新时期。

首先,是新的领导人被任命。“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这一年是公元前314年。

其次,是进行新的行政区划。“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既置侯、相,又置守,说明当时秦对蜀的统治方式还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用。

为了维持稳定计,还得输入新的常住人口。“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于是,成都不再只是蜀语的天下,秦语也逐渐普及开来。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所谓:“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即指此而言。据说,在此之前,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这是扬雄《蜀王本纪》里的看法。其实蜀人自有一套文字和礼乐,考古发现的“巴蜀图语”与金沙石磬,即是其明证。如果说蜀人不晓中原文字,不用中原礼乐,倒还跟事实出入不大。

“秦城”真正的修建者应是张若

新的城市建设也接着展开。“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之渔畋之地也。”《华阳国志·蜀志》的这段有关成都城史的记录非常关键,下面来详细解说一番。

据司马迁《史记》可知,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在燕国说服燕王臣事秦国。随后,惠王卒,秦武王立。武王不悦张仪,仪惧而去了魏国。武王元年,张仪死在了魏国。所以,主持修筑成都城的应为张若。后世传说的“张仪城”和“龟化城”,都是附会。张仪名气大,又伐过蜀,所以产生了这些八卦故事。常璩疏于察考,遂将之采入了书中。

张若修的成都城,史称“秦城”,由太城、少城两部分组成。太城与少城外廓的总长度为十二里,此之谓“周回十二里”。据考,太城南城墙在今文庙后街,北墙约在西玉龙街之南,东墙约在盐市口一带。少城西南壁在今通惠门之东、下同仁路口附近,北墙大致在今红光东路以南。少城毁于东晋,太城毁于宋末。

秦城真就“高七丈”吗?恐怕未必。后来的汉代长安城、唐代西京宫城均高三丈五尺,东京宫城高不过四丈八尺,成都罗城砖墙仅高二丈六尺,相形之下,秦城显然高得有点离谱了,《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的数据保不齐是错误的。

张若在秦城东郭外地面下修有一系列空粮仓(参看《后汉书·公孙述传》“成都郭外有秦时仓”、《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城东素有秦时空仓”),仓上面又修有房间(驻兵)、观楼(放哨)和射栏(备战)。这些都是必要的国防设施。

成都一形成就有大格局

与秦城同时修筑的还有郫城(位于今郫都区)、临邛城(位于今邛崃市)。三城在东西二百里间,大体成为“品”字形,有鼎足之势,可互为犄角,以镇慑成都西、南两面古蜀王数次建都所在地区,即今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邛崃市、都江堰市及成都市中兴场一带。蜀国虽已灭亡,又有秦民移入,但蜀人仍大量存在,拥有武力者依旧不少(所谓“戎伯尚强”),所以筑三城屯兵加以镇慑,就显得势所必然、理所当然了。

成都政府所在地本来位于赤里街(在太城南门内),张若将其移到了少城内,这样更为安全。又在城内大肆修建官衙府舍,设立了管理盐、铁、市场的机构和主管官员,盐官、铁官主收盐、铁税,市官负责管理市场,兼收商业税。由此可见,秦统一蜀地后,很重视本土经济、商业的繁荣发展(有学者认为,少城之筑,即是为了安置大量的行商坐贾)。张若还修整了居民区,规范了市井街坊,使成都的城市格局与秦国都城咸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看上去一模一样。有趣的是,当时成都的北门就叫“咸阳门”。关于它的得名来历,我们将在《<华阳国志>里的成都(3)》里娓娓道来。

因为取土筑城,在城外十里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坑,张若就在里面养殖鱼类,后称“万岁池”是也。除此之外,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这些池塘之间均有水渠连通,冬夏水流不竭,池旁又建有园囿,可以栽培树木等。另外,新都区的平阳山亦有池泽,原是蜀王钓鱼打猎之地。如此这般,循环反复,产业链就形成了,经济与生态皆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市举办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让古塔“延年益寿”

本报讯(记者庞乐)如何让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塔长久保存,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让古塔“活”起来,让公众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昨日,“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在西安举办,来自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

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