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令人赞叹的宝鸡神物本报记者 张琼

宝鸡日报 2018-03-23 12:45 大字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宝鸡的感情很特殊,其实,郭沫若一生并未来过宝鸡,但他却在宝鸡留有手迹,并多次研究过宝鸡文化,尤其对宝鸡文物十分喜爱。

郭沫若在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领域造诣高、贡献大。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授彭曦介绍,上世纪 70年代以前,各地的青铜器一经发现,会先送往北京。毛主席欣赏郭沫若的才华,曾说过各地出土带文字的青铜器,先让郭老研究,故而郭沫若与宝鸡青铜器有多次亲密接触。

上世纪 50年代,宝鸡眉县李家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被送往北京,在北京考古界引起热论。其中有一个盠驹尊上刻有铭文,铭文解读是难题,郭沫若经过严密考证,对“王初执驹”进行解读,他认为,“执驹”是一种礼,执驹之礼相当于马的“成人礼”,在马繁育季节举行仪式,祝愿马匹健壮、马儿增多、马群壮大,周人重视马匹,连周王也要参加执驹礼。于是,铭文“王初执驹”的意思是,新的周王继位不久,就参加了隆重盛大的执驹之礼,这一解读获得了广泛认同。此外,郭沫若还对宝鸡出土的毛公鼎、散氏盘等青铜器研究颇深,进而对西周的分封、祭祀和宗法制度进行了分析。

宝鸡诸多文物中,最牵系郭沫若学者情怀的当数石鼓,郭沫若为其著文写诗,赞叹它是“宝鸡神物”。 1932年秋,郭沫若在日本东京一家书店,看到了一套石鼓文“后劲本”的照片,格外兴奋,依据这套照片,郭沫若写成了《石鼓文研究》一文。此后,郭沫若一直留心收集石鼓文的资料,后又见到了明代安国石鼓文北宋拓本照片,结合新资料他对旧作《石鼓文研究》进行了修改。这些见解和照片资料,为后人研究石鼓文提供了依据。宝鸡石鼓经历坎坷,郭沫若对石鼓的安危也时刻关注,石鼓在宝鸡经历了三次埋藏、三次出土的故事,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抗战期间,为了保护珍贵文物,避免它们落入侵略者手中,故宫护宝人带着大批文物南迁,其中就有石鼓。石鼓经南京、宝鸡、成都等地,运往四川峨眉山存放。

听到石鼓已安全入蜀的消息,郭沫若写下了一首诗歌赞颂石鼓和护宝人:“一鼓费一卡车载,纩裹网维箱底在。初移宝鸡后峨眉,暴寇无由攘过海。星之景兮云之卿,视此奇迹不足惊。扶持神物走天下,宇宙恢恢乘大名。” 1950年,石鼓北迁,回到故宫。

郭沫若笔下的神物,就是宝鸡石鼓。正如彭曦所说:“郭沫若对宝鸡的研究,比宝鸡人还要深刻。”

新闻推荐

宝鸡市连续 30多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本报讯3月9日,全省2018年森林防火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宝鸡高新广场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宝鸡市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严格火源监管,科学果断处置突发火情,连续30多年未发生重特大...

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