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出一片新天地 陇县以扶志扶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纪实

阳光报 2019-10-31 05:41 大字

贫困户王超超主动放弃低保,残疾人安小军养鸡致富,赵来强成为全县“脱贫明星”……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一件件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正是对陇县开展扶志扶智教育,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陇县把扶志扶智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通过扶志夜校、道德讲堂、“三评两榜一奖惩”等载体,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最大化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增收信心,扶起了群众脱贫的“精气神”。

记者 张伟 芮扬 通讯员 梁会平 文/图

夜校“补脑”脱贫强信心

“自从村上开办了扶志夜校,组织大家学习政策,相互交流如何发展产业,群众的信心足了,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少了……”说起扶志夜校带来的变化时,陇县城关镇堡子身村党支部书记杨恒太深有感触。

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片区县,2016年全县确定贫困人口13667户49479人,贫困发生率32.18%。这些贫困群众中,有部分群众长期吃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

“扶贫先扶志,越是贫困的越得有精气神。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转化为‘造血’,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陇县把扶志扶智当作引导群众主动脱贫的“总开关”,用先进文化给贫困户“补脑”。县上从2016年起以村为单位开办了“扶志夜校”,主要是利用晚上时间,通过集中学习、典型说教、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对贫困群众进行贫困群众政策解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等课程讲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课程设置上,村上按照“点菜+配菜”的方式,既有农民群众“点”的种植、养殖、就业技能、农村电商等实用技术,又有“配”的政策、文化、法律法规等国家理论“大餐”,让群众既学习掌握富民产业技术,又让群众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在教师配备上,既有从县直单位请来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又有本村及附近产业发展较好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致富能人。

“咱人穷志不能短,要有幸福生活,就得靠自己努力,不能一直依赖政府。”说起全家主动退出低保一事,陇县城关镇堡子身村二组村民王超超显得有些激动。

王超超家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并被评为低保户。当时22岁的王超超患有急性白血病,每个月几乎都到宝鸡住院治疗半月左右,家里可以说是债台高筑。王超超看病期间,只要回到家里,他就经常参加村上的“扶志夜校”。在那里,他学到了党的政策,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做人的道理。2018年他病情好转后,在村上组织的低保评审会上,他出人意料地当会提出主动退出低保,并说“现在村里还有比我家更困难的人,我主动退出低保,把好政策让给其他更需要的人吧。”

曹家湾镇段家峡村残疾人安小军,克服苦难,主动发展养鸡产业,年收入超过2万元;天成镇上寨子村独臂老人赵来强,不等不靠,积极发展养羊产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送钱送物”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一世。陇县的“扶志夜校”,让贫困群众补足了精神之“钙”,让贫困户真正从思想上动起来、跑起来。“扶志夜校”开办以来,全县已经举办1600多场次,参加贫困群众8万多人次。如今,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传授技能 脱贫增勇气

“经过技术培训和学习,我不仅学会养蜂,而且会根据季节适时管理,收入比以前也提高了不少,还成了我们村的养蜂大户……”陇县八渡镇桃园村贫困户王忙生眉梢中透着一股自豪之情。

今年48岁的王忙生过去靠种庄稼生活,也养过蜂,但由于技术跟不上,收入微乎其微。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抓住县镇发展中蜂养殖的机遇,2016年选择养殖中蜂这一产业,并积极参加中蜂养殖技术培训,掌握了养殖技术,从2016年的5箱发展到现在的70多项,收入也从不到1000元变为现在3万多元。说起这一变化,王忙生说:“这养蜂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个技术活。”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将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这样才能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近年来,陇县针对贫困群众缺技术、不会干、不敢干的实际,制定了农民技能培训全覆盖方案,整合农业、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根据群众“想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量身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县上先后开展电工、服装、家政、电商物流等专业培训,帮助不愿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实现技能型就业创业;围绕骨干产业开展奶山羊养殖、烤烟、核桃种植等产业技能培训,做强产业促增收。

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扶贫干部、产业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能力。陇县宏盛牧业李晓宏转变发展思路,扩展食用菌基地,积极推行“借袋还菇”模式,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2085户贫困群众在园区实现增收致富。温水镇枣林村七组贫困户杨建新在宏盛牧业承包了大棚,学到了种植技术,他信心满满地说:“感谢技能培训让我找到了脱贫出路,实现脱贫没问题。”

“一个电话,专家上门”。7月5日,河北镇兰家堡村果农陈晓虎种植的核桃突然发生叶片枯黄、果实落果等现象,焦急陈晓虎突然想到了县上的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便立即打电话求助,很快县果业局技术团队王新平带领果业局3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并指导陈晓虎科学防治,消除了后顾之忧。

据介绍,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建立后,陇县以全县贫困村全部产业扶贫户为对象,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发布农业气象、农业科技、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疫病控制、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信息,为产业扶贫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产业扶贫户技术问题。近两年来,全县开展各种技能培训1.2万场次,95%的贫困群众掌握了一两项实用技能。

建“红黑榜” 追赶有目标

以对贫困户评选“红黑榜”,让脱贫先进人员“红榜树德”,后进人员“黑榜亮丑”为主题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是陇县开展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一个有力举措。

陇县开展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就是在贫困户中开展“三评”即群众评议、乡贤评理、量化评比;“两榜”就是“光荣榜”“后进榜”(简称“红黑榜”);“一奖惩”就是依托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平台,对先进典型和后进人物进行奖惩。

“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的核心就是做到民事民评民做主,实现德治、法治和村民自治的三结合。最主要的“三评”环节,即一个是群众评议组。群众评议组由村监委会主任任组长,老党员、退休干部、群众代表为成员,一般由7至9人组成。另一个是乡贤评理会。乡贤评理会由五星明星、道德模范、两代表一委员、创业成功人士、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组成。会长由本村辈分高、能服众的贤者、长者担任。这两个组织都由村党支部提名,由群众投票选举产生,确保民事民当家,评议对象心服口服,评议结果客观权威。第三个是贫困户是否积极主动脱贫为重点,制订量化评分办法,召开现场评议会,由群众评议组和群众代表对贫困户当场量化打分。

“这项活动,不但能让贫困户受到现场教育,更重要的是村上将‘黑榜’人员交由乡贤评理会,由评理会成员当场说事评理,正反对比,摆事实、讲道理,面对面教育,解决‘黑榜’人员思想扶贫这一关键问题,唤醒‘黑榜’者的争先意识。”范家营村党支书王存海如是说。同时,对于评为“黑榜”的人员,镇村确定帮扶责任人,制订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措施,直至教育转化为止,实现贫困群众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由各村组织实施,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自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县10个镇104个村开展了六轮“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共评出红榜人员1498人,黑榜人员697人,帮扶转化367人。

新闻推荐

离京赴甘肃的这名北大经济学博士 被指从政动机不纯工于算计

牛向东资料图今年5月,澎湃新闻曾以《经济学博士牛向东被查,曾“空降”兰州担任市长助理》为题报道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