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扶贫情 记陇县闫家滩村“第一书记”闫小海
闫小海走在泥泞的进村山路上。
闫小海在药材基地和贫困户张存珍查看丹参生长情况。
阅读提示
三年前,闫小海到陇县温水镇五星村任“第一书记”,自从来到这个被称为架在山卯间的深山小村后,他就天天和群众“摸爬滚打”搞扶贫。去年,五星村和邻近的白家滩村、闫家湾村合并成了闫家滩村,闫小海担任合并村的“第一书记”。虽说工作任务更重了,但他时刻牵挂着原来五星村的贫困群众,隔两天就要上来看看。
本报通讯员 王立平 文/图
初春时节,薄霭中的五星村氤氲在春山吐翠的清新中,一条崎岖的山路直接通到村委会。
“闫书记,这两天没见你,我都有些想你了。”一进村,迎面碰上的村民就拉住闫小海的手,热情地说个不停。
“爱干活的干部又回来了”
在五星村,闫小海除了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外,其他时间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一样,天天帮群众干活,锄草、翻地、施肥、割麦、碾场,一样也不落。有时候遇上赶节气、赶天气的“急活猛活”,他连饭也顾不上吃,一直干到天黑,才一身汗、两腿泥地赶回住处。
闫小海借住在村民家,主人是贫困户王治海老两口。自从闫小海住进来后,担水、扛粮食等重活,基本都是他抢着干。
王治海年轻的时候,当过生产队长。他对笔者说,过去的干部都爱帮群众干活,扛袋子时,重的一头往自己肩上拉;下田挖地时,都往泥多水多的地方去。后来这些年,他都以为干部不会干农活了,可自从闫小海来了后,他觉得“当年那些爱干活的干部又回来了”。
离不了的扶贫“三大件”
一大早,闫小海就带上自己的扶贫“三大件”——雨伞、雨靴、手电筒,手持一根防野狗的木棍,开始入户走访。
可别小看这扶贫“三大件”,五星村的气候很特别,早上出门时天气还好好的,走到半路,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下雨。人在山里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躲都没处躲,淋雨的滋味可不好受。
山里的路,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小水沟,长年累月浸泡着路面,久而久之就成了烂泥滩,没有一双合脚的雨靴可不好走路。刚驻村的时候,闫小海没经验,穿着普通的鞋子下村,结果半路里遇到大雨,鞋子陷进泥坑里,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最后,鞋子也穿不成了,只能光脚走路。
要说手电筒,那更是必不可少的行路好帮手。山里的住户之间看着离得近,其实相隔挺远的,返回时,人往往还没走完一半路,天就黑了,没有一支手电筒那是寸步难行。山梁上又经常起大雾,一不小心,人就会在山间小道上迷路。有好多次,都是王治海从半路上把闫小海接回去的。
入户走访,山高路远,有时候顾不上吃饭,乡亲们会给闫小海塞几个馒头。他经常是喝着山泉水,吃几口馒头,算是解决了一顿饭,再赶往下一户人家。汤房梁、瓦房河、倒回沟……长长的山路上,留下了闫小海的足印。
产业发展上找脱贫出路
通过走访,闫小海认识到,五星村群众脱贫的出路在产业上。
恰好,有一家药材企业准备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正发愁没有寻到一处好地方。于是闫小海就主动说服该企业将项目落户五星村。
闫小海协调群众和企业之间流转了1000亩撂荒地,种上了连翘。企业种植药材招人,包括后期田间管理的劳务用工,全部雇佣当地群众。当年,五星村的群众就从该企业挣回10万元的劳务费。“在家门口挣了2万元,这还是第一次!”数着手里新崭崭的票子,贫困户严天瑞喜笑颜开。
五星村有绝佳的天然草场。过去,每家每户就养三两头牛、七八只羊,没有其他额外收入。
接下来,闫小海就把工作重心放在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产业上。他积极帮助村民争取发展资金,或者自己出面担保,为贫困户赊欠牛犊、羔羊,还邀请县畜牧工作站高级畜牧师来村上开展技术培训。
“上了几次培训课,才明白养牛养羊还有这么多门道,我们借此机会学习了很多知识。”豆珠林还给闫小海算了笔账,“今年卖牛羊收入3万多元,全家人一年的开销不用愁了,剩下的牛和羊还值十来万元,咱不但脱了贫,还成有钱人了。”
要离开的时候,闫小海把五星村几十户贫困户聚在一起,告诉大家,这次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下,今年争取点项目资金,让大家都入股药材企业,真正做股东分红利,挣更多的钱,生活越来越好,争取早日全村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13日,陇县举办重点项目集体开工仪式。碧桂园·陇州府项目、苏陕工业园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绿能牧业奶山...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