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村位于陈仓区县功镇西部,距离镇上十多公里。小小的村庄被北山环抱,一条小河从村外静静流过。别看村庄不大,但却有不少动人的故事,这里不仅走出过事迹被选入初中语文
?冬日里的南关村
?戏楼
?梁万枝自制的工具和图样
?精巧的结构体现着别样的美感
?祖上传下来的工具现在还能用
?光绪十三年的古碑
女童自小承受苦难
冬日的早上,记者乘坐16路公交车赶到县功镇,再换乘一辆通村公交一路向西,向南关村进发。汽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头轻轻倚着车窗,冬日的暖阳照射在脸颊上,耳边传来乘客们家长里短的聊天,让人不禁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小小幸福,只盼着这段惬意的旅程能一直持续下去。
从县功镇沿县石路向西行驶十公里左右,就到了南关村村口。下车越过上王街道向南进发,眼前是一条小河,几只鸟儿在空中鸣叫、盘旋,向南望去,北山下的几排民房整齐干净。时值中午,无风,几道炊烟笔直地袅袅升起,伴着远处学校隐隐传来的下课铃声,为美景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走进南关村,提到上世纪女扮男装的那位女长工,许多上年龄的老人都说:“记得!”南关村老年协会副会长郝万成更是言之凿凿:“她叫张翠水,娘家就在南关村五组,最后嫁到了陇县!”
翻开《陇县县志》,从南关村走出的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被详细记录下来。
1917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各种矛盾在这一年集中爆发,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而处在偏远山区的南关村,对这些变化一无所知,这一年,一个女婴在张家呱呱坠地。后来取名张翠水的小女婴,从未想过自己的前半生竟会如此艰辛。
张翠水5岁时,父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这让母女俩措手不及。为了给一家之主治病,母女俩变卖了所有家产,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然而生活对于张家似乎格外无情,父亲卧床两年,病情似乎有些好转,就在这时,又被人诬告勾结土匪。在那个年代,千陇一带土匪横行,许多村庄至今都能找到当时为了抵御土匪而建造的土堡;再加上各种地方民团层出不穷,为了利益争斗不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勾结土匪”便成了重罪。张翠水的父亲被民团抓到宝鸡,竟被活活打死。张翠水母女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擦干泪水,努力活下去。从此以后,张翠水的母亲为别人纺线,不到10岁的张翠水也只好给别人放牛,只要能填饱肚子,做这些活儿她都不觉得苦。
然而小小女童的苦难并没有结束。1929年,旱灾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席卷关中。填饱自己的肚子已是难事,哪还有余力管一个“外人”的死活?年仅12岁的张翠水将泪水咽进肚子,上门当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可是没多久,婆家也断炊了,张翠水又被退回了张家。
十多岁的女童,早已尝尽世间艰辛。
迫于无奈女扮男装
在那个年代,“活下去”成了张家母女最大的难题。母女俩只好离开南关村,沿路乞讨,一直在甘肃省徽县、成县一带流浪。在流浪途中,母亲去了其他人家当佣人,张翠水一个人乞讨。受人白眼、辱骂甚至是被狗追咬已是常事,张翠水早已习惯。后来,她又被卖去别人家当童养媳,可是这次的婆家对她很不好,常常打骂虐待。张翠水不堪其辱,最终在一个夜晚逃跑了。
绝望之中,张翠水辗转找到母亲,希望从亲人这里得到慰藉。可是她的遭遇,也成了压垮母亲所有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绝望的母亲,去了一间庙宇当了尼姑,撇下了张翠水。
张翠水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沿路乞讨,又回到了熟悉的南关村。回到村上后,家中亲戚给了张翠水一条路——再去别人家当童养媳。前两次当童养媳的惨痛回忆让张翠水明白,被动地听取别人安排是救不了自己的,想要摆脱命运,就要自强不息。于是,她毅然去往县功镇以北的新街,剃掉三尺青丝,穿上男装,隐姓埋名去给别人当长工。这一当,就是三年。
三年时间里,张翠水掩盖了自己的所有女性特征,和其他长工一样,什么活儿都干。但新街和县功镇相距不远,万一遇见熟人,自己的所有努力就会白费。张翠水最后决定,继续向北,向着陇县前进。
路过千阳县时,天上下起瓢泼大雨,前方道路不能通行。张翠水便在县城西关一家骡马店短暂地干了一段时间。店主见她干活勤快,想继续留她干活,张翠水却怕此处难以藏身,再次离开,到了陇县河北乡的白石村,给那里的一家地主当长工。在这期间,张翠水为了扮演好男性角色,还学会了抽旱烟,甚至有时候还在别人面前主动对妇女说些“荤话儿”。但与其他工人朝夕相处期间,张翠水的真实身份还是被看穿了。
在一个冬夜,张翠水不堪地主的辱骂,用烟锅狠狠敲了地主的头,将他打得头破血流。从此,她便结束了女扮男装当长工的生涯,同白石村的李银祥结婚。然而,结婚后,小两口的日子并没有真正幸福起来,李银祥被国民党政府连抓五次当壮丁,家里家外的活计只好全由张翠水操持。
终于,宝鸡解放了,张翠水真正告别了苦难,迎来了好日子。过去的那些艰辛,让张翠水由衷地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她更加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她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运动和农业生产,1952年,当选为河北乡妇女代表。1964年,张翠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关村五组村民、78岁的王世耀和85岁的李凤琴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张翠水曾回南关村作过忆苦思甜报告。王世耀说,张翠水个子很高,大脸盘,因为常年操劳,脸上还有深深的皱纹。记者从《陇县县志》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起,张翠水多次给群众作忆苦思甜报告。她的苦难经历曾被省戏曲剧院编成戏剧《女长工》演出,她的经历被编入1970年初中语文课本,并被绘成连环画出版。
古式家具今有传承
南关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也值得铭记。
在南关村九组一个简朴的院落里,69岁的村民梁万枝正坐在一堆木料前挑选材料。这里是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传习所,梁万枝是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走进梁万枝家,木料、字画和各种式样的木工工具随处可见,一张还没做好的八仙桌摆在中央,正等着梁万枝继续精雕细琢。梁万枝说,自己是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这种技艺传承至今,一直坚守着传统,决不使用任何螺丝、钉子之类的现代零件。他指着地上的几件木工工具介绍说,这些工具,都是从上世纪初传下来的,各有各的用处,比如圆线刨是用来做中式门窗的,而一炷香单线刨是用来制作门窗上的装饰的……说起每一件工具,梁万枝都头头是道。地上,散落着梁万枝用来教学和解说的木结构道具。大进小出、双进不出头、透卯抱肩、燕尾搭连卯、一柱定乾坤……这些小小的木构件通过梁万枝的巧手,组成了一件又一件散发着古典美的传统中式家具。
梁万枝说,自己从17岁开始随父亲学艺,技艺中透出的传统文化之美让他沉浸其中,而且越学越感到深奥,至今不敢松懈。他还专门写了一幅“技艺精于勤,眼脑手都勤,荒于惰”的字挂在家中的墙上,用来自省。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明清家具图集》《紫檀雕塑》《古代建筑雕刻纹饰》等专业书籍。
梁万枝说,他的父亲及前几代传人,主要研究的是门窗上的雕刻,留下的许多珍贵图样和作品,但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毁去,只留下十余件小工具。所以这些年来,他深感责任重大。“将这门古法手艺以及它所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使它发扬光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梁万枝说,这些年来,他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知识,并研究出许多纹饰图案和新的家具结构;前些年,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为陈仓区非遗项目,自己家成为传习所后,他收了三位传习人,不但免费教授技艺,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梁万枝甚至自制了二十多种木工刀具,并在每一把工具的手柄上都用不同技法雕刻图样,这样,传习人在使用工具时,也能不断揣摩和学习。
走出梁万枝家,已是下午。南关村广场上,古树的影子投在光绪十三年所立的古碑上,另一边的戏台顶天立地,似乎在期待下一场大戏的上演。
新闻推荐
陇县警方将其放归山林本报讯(白杨刘孟学报道)11月17日,陇县一村民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村民立即报警,警方赶到后,发现原来...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