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工作者两次援非筑梦“一带一路”本报记者 吉文艳

商洛日报 2018-12-06 11:49 大字

5年里,他先后两次远赴非洲,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将承载着我国先进农业技术的种子播撒到异国土地上,使得昔日的“无人区”变成如今的“米粮仓”。他是张军,今年31岁,商洛学院生物学院教师,学校小麦育种团队骨干成员。22个月600多个日子的援非时间里,张军始终坚定信念、胸怀使命、牢记嘱托,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为“一带一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根植内心的“育种梦”

“育种梦”的萌芽,源自张军儿时的记忆。张军的家乡在陕西陇县,那里山大沟深、地势险要,农民种的是靠天庄稼,天气不好,就吃不饱肚子。张军听农技站的工作人员说选好种子,就能够改善因恶劣天气导致粮食收成少的问题,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学农业研究育种。高考填报志愿时,当众多农村孩子为跳出“农门”争相选择热门专业时,他却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并攻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硕士。

2014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张军跟着商洛学院著名育种专家于浩世一起做小麦育种,很快成为育种团队的骨干,“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这个农学硕士的“工作标配”。学校的小麦育种田位于小操场西边,只有羊肠小道可抵达,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全靠人力完成。冬灌时水管必经车道,只能在晚上进行,地高水低、水压有限,往往浇完地收拾好工具回家时已是半夜。播种、杂交、收获等农忙季节,张军只能清晨带着教案下地劳作,临近上课时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往教室冲。张军还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去小麦繁育基地了解商麦品种的试种情况。

经过张军同课题组的共同努力,“面白好吃、产量高”的商麦系列小麦受到种植户的普遍青睐,已经成为商洛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并在渭北旱塬地推广种植,为商洛及同类型生态区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次援非

2013年7月,张军在杨凌农大读研期间,偶然得知学校与马里巴马科农业大学有合作项目,需要2名科研人员赴非洲进行研究,张军就第一个报了名。“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去非洲看看。”张军说,大家都知道非洲条件艰苦,自己出于好奇,就想去看看到底有多苦,也想去做小麦抗病虫害方面的科研,“一些病虫害也只有在高温、高湿的特定环境下才会显现”。

因为援非工作条件艰苦,到最后坚持报名的只剩两个人,张军就是其中之一。到了马里,情况的确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他们的住地根本没有自来水,为了洗澡、洗衣,雨季的时候,就用脸盆接雨水;用电也无从保障,有时做饭做了一半,突然停电了,他们只好在野外用石头支起锅,捡树枝烧火做饭,并苦中作乐地称其为“野炊”。“当地人不吃蔬菜,我们只能自己种,有时候没菜了就只能吃白水煮蛋。”张军道。

克服了生活中的难题,张军适应了在马里的生活,很快便投入到项目工作中。从田间试验到室内检测,对于张军而言,遇到的困难都是人生第一次。他暗下决心,不搞出点名堂誓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的援非日子里,在他废寝忘食、勤奋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组的工作成效和敬业精神受到了马里巴马科农业大学校长的高度赞赏,马里主流媒体还对张军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带着梦想再出发

2016年3月,陕西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招募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人员,张军得知消息后踊跃报名参加。如果说第一次的援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这一次的决定就是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当时他新婚燕尔,结婚不到一年,身边亲朋好友都劝他为了家庭不要去,可张军想起自己心中的“育种梦”就热血沸腾,使命在肩就要勇于担当。好在同为教师的妻子通情达理,坚定支持丈夫的援非工作,他于同年4月义无反顾再次踏上了援非的征途。

虽曾有过援非工作经历,但张军对第二次援非之行依然充满担忧。这次的农业示范技术中心地处喀麦隆雨林腹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地周边设施差,停水断电断网频繁;生活物资匮乏,每月都必须去2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雅温得买煤气和生活必需品;气候常年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疾病盛行;医疗条件简陋,误诊常有发生,药品经常供应不足。最可怕的是疟疾,到示范中心的第3天,当地喀方翻译就因疟疾医治无效死亡,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半月后张军也得了疟疾,历经半月有余的治疗才得以痊愈。

面对艰苦的条件,张军没有退缩,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当时正值水稻育秧时节,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张军和队员们挽起裤腿,光脚走进水田进行插秧现场示范,每次都被蚊子叮咬得满腿是包。灌溉渠年久失修,加之沿途农户拦流灌溉、捕鱼等现象严重,水稻生长季不定期步行巡修位于雨林深处的水渠,沿途蚂蚁咬得人跳起来,也会偶遇“黑曼巴”。

2016年9月,因示范中心工作需要张军回国一趟,同事听到消息时以为张军可以借此机会“逃避”回国不来了,但出差任务完成后,他又如期回到了示范中心。“出了国,我不仅代表着学院的形象,更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当逃兵呢?”张军说。

因为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张军被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授予“优秀援外专家”荣誉称号。喀麦隆农业部高级官员、示范中心喀方主任专门给张军发来表扬信。在全体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2017年5月,示范中心受到了喀麦隆总理府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17年6月5日,《陕西日报》对示范中心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通过中方援喀人员的努力,示范中心已在当地建成67公顷标准化水稻、玉米和木薯示范区,将昔日的“无人区”变成了如今的“米粮仓”。

“身着有五星红旗的服装,用另外一种语言和他们交流,当看到当地人学到技术后露出真切的笑容时,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将中国的农业技术播撒到异国土地上,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也是我们援外人员的共同夙愿。援非工作成绩得到了受援方和我们国家的认可,是我进一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张军表示,只要援非工作需要,他仍会义无反顾,毅然再次踏上非洲大地,为“一带一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庆祝第19个记者节 我们在行动 本报全媒体联合爱心企业扶贫送温暖

向10户贫困户赠送热风炉本报记者马昭摄本报记者为贫困户杨真平家送去慰问品本报记者马昭摄11月4日,三秦都市报全媒体...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