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物业公司”入驻山区农村
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梁会平
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存海最近几天心情不错,村上“物业公司”8月份运行以来,村庄道路干净卫生多了,公共基础设施也有人维护了,村上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大难题终于解决了,群众对此都叫好。
今年以来,陇县着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探索创新实施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营、量化绩效考核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拆掉城市的“围墙”,让物业服务走进山区农村,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助力乡村振兴。
科学谋划村村建起“物业公司”
陇县是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县上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积极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多方投入资金,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然而如何管好用活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成为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新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今年以来,陇县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提出在农村推行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作、绩效评价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出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县扶贫办副主任徐向平介绍说,目前全县10个镇均设立了管理所,104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管理站,也就是村村建起了“物业公司”,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面参与,整合选聘管理人员953人,其中贫困人口543名,各类管护制度全部挂牌上墙,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机制“公司”健康运行
“过去在公益岗位上想干了干,不干了也没有人管,现在天天有人检查,干好了还能多拿点钱。”陇县东风镇尧场村宁同定颇有感触地说。他的这番话道出了陇县“1+9”模式的最大特点。
县上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基础设施管护的着力点,“物业公司”按照“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原则,把广泛分散在农村各地的579个可兼职公益性岗位、760个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有效整合,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酬,岗位含金量大幅增强、群众积极性极大提高。
公正公平方能得民心、受认可。在人员选聘上,该县按照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原则,通过村民会议、入户宣传、张贴选聘公告等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公平、公正、公开选聘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确保基础设施管护队伍坚强有力。目前,全县新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578名,其中贫困群众330人、占总数的57%。
进入“物业公司”,并非一劳永逸,还有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监管制度来督促。管理站与每位管护员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工资待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专业化“物业服务”。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日常考核,由各村管理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按照10%的比例,淘汰业绩较差管护员,重新选聘优秀人员填补空缺,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城关镇副镇长仝建国介绍说:“为了杜绝养懒现象,县上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和具体工作标准,由村管理站实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推行‘300元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差异化兑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倒逼管理员尽职尽责,使管理员与村集体成为连利、连心、连责的共同体”。
共管共享 实现多方共赢
以前,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在公益性岗位、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多达20多名,但管理人员各管一样,拿到的补助相对较低,管理积极性不高,导致村上的道路、公厕一直不能得到实时保洁,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自从今年县上推行“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以后,管理人员少了,村上的道路、公厕等却比以前干净了。城关镇堎底下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感慨地说:“这一模式确实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让村‘两委’从这些日常的‘物业服务’中脱身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和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上。”
积极引入现代物业管理理念,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创新方式,推进村级物业市场化运作,陇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和作用。
农村“物业公司”的建立,既为政府松了绑、腾出了更多精力抓发展,又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同时,也让陇县在决胜整县脱贫摘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平凉讯(记者严存义)记者从9月27日至28日在平凉市召开的全省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提升暨品质工程创建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目...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