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陇县社火闹红陇州城

阳光报 2018-03-05 12:43 大字

记者 赵小康 文/图

震天的锣鼓敲起来,古老的社火耍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宝鸡市陇县各大街道人流如织,来自陇县10个镇各具特色的百余家社火犹如一条长龙穿梭前行,精彩的社火表演让全国各地千余名摄影爱好者和20多万观众大饱眼福。

“社火过去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如今已经成了当地一种民俗,每到春节,村村都要耍社火,不耍社火就好像没有过年”。3月2日上午9时许,在陇州社火文化广场,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说,陇州社火的渊源是在古陇州先民们祭祀土神、谷神活动中所表演的傩舞、祭祀舞中逐渐加进了其他杂戏杂耍的“百戏”广场娱乐活动。这种“社日”庆典时所举行的“百戏”游演活动,古陇州人惯称为“社火”。陇州社火作为古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民俗礼仪活动,两千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以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名扬天下,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陇县被命名为中国首个“中国民间社火之乡”,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当天,一支支装扮各异,雄壮威武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挈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及意趣横生的秋千、跷板,形式多样的舞狮舞龙、跑旱船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马社火可谓陇县社火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只见一匹匹骏马上,身着古代战将铠甲战袍的装扮者,手持把子(如刀、枪等),雄姿猛健,威风凛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东南镇黄花峪村的马社火装扮的尤为独特,可谓是陇县最具代表性的社火。装扮者的脸上都贴着用鸡蛋皮做成的“疙瘩”,生动夸张,更是威武异常。

“快看,东南镇苟家沟村的挈社火,你看,那个人背了三个。”循声望去,只见前面是一人背一个,后面还有一人背两个的,这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表演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

更有玄妙无比的高芯社火,高达5至7米的铁芯造型上或是戏剧人物,或是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表演者好似凌空垂悬,晃晃悠悠,摇摇欲坠,提人心神。

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跷社火,演者足蹬1米多高木腿,行走翩翩,跳跃起舞,并有民间小曲伴舞,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一个个夸张而搞笑的装扮,令人忍俊不禁,喜笑颜开。

还有逸趣横生的跷跷板社火,只见8个彪形大汉抬着大型跷跷板两端,表演者在空中不停地起落升降,你来我往情趣盎然……

表演内容多以忠臣烈士、悲欢离合、叱奸骂谗等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故事为主。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反映党的好政策、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产业发展等诸多现代生活内容,也被社火形象地一一演绎。

“太好看了,年年到陇县看社火,感觉年年不一样,热闹非凡的场面是城市里感受不到的。”来自河南的摄影爱好者高峰赞叹道。社火表演从上午9点多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多,但游客和群众看社火的激情丝毫没有减退,不时发出赞叹声。

一道道文化大餐,一出出精彩演出,让人民群众笑逐颜开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当天,来自全县各镇村和部门装扮的近百家社火进行了游演比赛,参赛队员个个精神抖擞,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献给来自省内外的千余名社火爱好者和20万观众,让他们真正体验了“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欢快的鼓点奏响了春天的旋律,精彩的社火耍出了陇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闻推荐

看现代农业的宝鸡样本■ 本报记者 郑晔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一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宝鸡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补充产业短板,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走出...

陇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