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奋力争先 “强筋壮骨”增内力 ——陇县倾力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齐卉
“今年村里变化可大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了,路灯也亮起来了,房前屋后绿了,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媳妇们也有地方跳广场舞了……”10月16日,一说起脱贫攻坚,陇县曹家湾镇教场塬村村民冯万海乐开了花。而这一变化,正是得益于陇县大力实施的生态雅村强基工程。
去年以来,陇县在全县10个镇的103个贫困村大力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倾力推动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早日脱贫
对于陇县的贫困群众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而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不仅让他们的生产生活艰辛而贫苦,更让他们缺乏大步向前走的信心与胆量。
“只有倾力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快速打通全县扶贫‘大动脉\’,才能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早日脱贫目标。”县委书记杜长生说。
陇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发改牵头、行业主管、上下联动、整村推进、分批实施”的工作思路,形成了“领导包村、部门帮扶、工作组指导”的网格工作体系。“把办公桌搬到群众中去,把论文写到田间地头。”一时成为陇县党员干部最响亮的口号。
创新举措“点菜”“配菜”
“以前村里道路没有硬化,群众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今年我们按照村上实际和群众需求,及时硬化了通村道路5.7公里,一直修到了田间地头,道路两边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下群众出行方便多了。”10月17日,陇县曹家湾镇三里营村党支部书记苟明生介绍说。
精准对接贫困村的需求,是陇县生态雅村强基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程实施以来,县上对标县、村摘帽标准,将全县103个贫困村硬件建设一次纳入脱贫规划范围,实施了以政府“配菜”、贫困村(户)“点菜”、镇和部门“上菜”、考核“评菜”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脱贫新模式。县上推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大类共计72个“菜单”项目,贫困村(户)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勾选,镇和部门提供扶持资金和政策,让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村村有基础设施配套。
陇县县长赵甲宏介绍,生态雅村强基工程覆盖全县103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村的学生上学、群众出行、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4个方面,规划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共515个,总投资达8.45亿元。贫困村可以根据自己村里的实际,在4大类项目中进行选择,改善现有贫困村的环境面貌,让贫困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近两年来,全县生态雅村强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38亿元,硬化通村、村组、田间道路92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209公里、光缆452公里,安装路灯2883盏,为8160户贫困家庭接入数字电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统筹规划改变的不只是环境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县上在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将生态雅村强基工程与全县“十三五”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移民搬迁等对接,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
土坯房多建于上个世纪,在陇县贫困村较为普遍,新建压力大。为此,县上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将土坯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精准改造”,突出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危旧土坯房改造难题。目前全县1007户贫困户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全部住上新房。
新集川镇李家庄村在墙体改造过程中,就地取材,利用河卵石、废弃旧青砖、旧瓦片筑墙造景,把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搬上墙,乡村韵味明显,既节省了资金,又增添了乡土气息。
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土地流转。宏盛公司建起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借袋还菇”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龙头直接通到农家小院里,很多村民建起了冲水厕所,有的添置了洗衣机,装上了浴缸。扶贫扶在群众的心坎上,村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帅通讯员庞文渊)不久前,在家务农的陇县东南镇杨家坡村37岁的贫困户赵冬梅,被招聘到县档案局工作。经过培训,她已成为一名业务娴熟的工作人员,每月工资2000元。像赵冬梅这样在机关事业单位...
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