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党旗引领拔穷根——陇县“三三制”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宝鸡日报 2017-09-30 11:06 大字

本报记者胡红玲

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国家特殊困难地区县(六盘山片区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贫困像一座大山,挡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2017年,紧盯 9000余名贫困群众和 23个贫困村整体退出的目标,陇县党员干部立下移山志、探索新方法,形成了建强“三支队伍”、建立“三项制度”、实施“三个菜单”的党建促脱贫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脱贫致富之路。

强队伍凝聚致富强大合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陇县强化“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队伍建设,明确“第一书记”奖罚措施,创新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第一书记”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县上对“第一书记”开展封闭式集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面对面互动式培训,走出去体验式观摩培训,提升“第一书记”综合素质。同时,对“第一书记”采取积分制考核管理,用脱贫成效检验党员干部的干事能力。 104名“第一书记”坚持“三真一创”(真住、真心、真帮,争创脱贫攻坚模范)工作法,吃住在贫困户家里,扎根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曹家湾镇三联村第一书记姚江波,联系组织群众维修渠道 10公里,增加村上灌溉农田 1800亩,实施移民搬迁,帮助21户群众走出深山;八渡镇高楼村第一书记杨少华到村任职后,率先解决群众增收问题,建成了 3个生态土鸡养殖场,群众通过入股托养、轮流打工、定期分红等获得多项收入,使全村贫困户每户都有两项以上致富产业,年户均产业增收 1300元以上。经过脱贫攻坚工作的“大浪淘沙”,目前,已有 29名“第一书记”被提拔, 9名“第一书记”被调整淘汰。

在抓好“第一书记”队伍的同时,陇县充分发挥镇领导班子的“龙头带动”作用,从第一书记、镇事业干部、大学生村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39名懂脱贫、能脱贫、会脱贫的干部进入镇班子;强化村支部书记“头雁引领”作用,树立了 1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标兵。能人带头、树立标杆,强化了队伍建设、激发了干事激情,使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在脱贫攻坚中凝聚起强大合力。

建机制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拜群众为师,才能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办实。陇县在县镇村三级建立“三问”征询制度,多渠道收集民意,拓宽扶贫思路,解决群众困难。

县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包抓帮扶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家里和田间地头,积极开展“问政、问计、问需”的“三问”活动。上半年,全县通过“三问”,分级征询梳理归纳各层面意见建议 279条。“三问”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让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县镇村根据“三问”征询的意见建议,建立台账,逐项落实解决。根据群众提出的“做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这一建议,县镇村围绕县域主导产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思路,建设了千亩核桃示范园、万亩现代苹果示范基地、奶山羊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等,带动群众发展规模种植、养殖。根据群众加快完善生产道路、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议,全县加速实施雅村强基工程,对 103个贫困村,村均投资近600万元,集中实施了 930个基建项目。目前,已有 24个村完成了雅村强基工程,硬化了 1282公里的农村公路,公共设施实现“六个有”,使农村面貌大变样。

截至目前,县镇村解决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低保审核、人畜饮水等群众反映的问题 234条,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定菜单实现抱团互助脱贫

贫困户大多发展能力弱、缺乏资金和技术,凭自身“单打独斗”难以摘穷帽。面对这一情况,陇县实施产业扶贫“菜单”到户政策,以“党支部 +示范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致富带富帮扶先锋,与贫困群众抱团,实现产业脱贫。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陇县各镇村贫困群众情况千差万别,找对适合当地的产业,才能真正让脱贫取得实效。东风镇下凉泉村历来以种核桃为主,自从县上将万只奶山羊项目放在了村上,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就开始琢磨怎么利用这一大项目来带动群众增收。他带领班子成员分析村情实际、打探市场情况、跑部门了解政策,制定了村上产业发展的“菜单”,群众根据自身情况优化组合。依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众鑫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商产业;同时依托万只奶山羊项目,在村上建立“粮改饲”基地、甘薯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合作互助、托管等模式,持续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村上已有 50户贫困群众进入合作社。贫困户葛新空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家里认领了两亩甘薯,除去成本下来一亩能赚2000元。我还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能领到 1200元工资。最近家里又借助合作社开了微店,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县上对农业产业给出新菜单、发展新产业,不少贫困户不敢“试水”,怎么办?农村党员就带头尝试,在脱贫攻坚中勇当“开路先锋”。近期,正是大棚香菇出菇的好天气,温水镇枣林村党员杨建新家的香菇大棚里,前来参观、询问的村民络绎不绝。原来,去年县上与温水现代农业园区合作,通过“借袋还菇”的形式,给贫困户借菌袋,等出菇后以保底价回收香菇。从没种过香菇的村民顾虑很大,贫困户党员杨建新就率先尝试,先承包了 1座大棚,帮别人代管了3座大棚。第一茬菌棒收获后,他家的净收入就达到 3.5万元。杨建新说:“今年我又承包了 4座大棚,还代管了 5座大棚,粗算一下,到年底收入 7万元没问题。”杨建新的试水成功让不少贫困户放下了心中顾虑,加入香菇种植行列。温水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王宝平说:“去年刚开始,园区内只有 22户贫困户承包了大棚,今年一下就增加到了 105户。”

目前,全县已打造党组织“双百”产业扶贫基地 107个,辐射带动 6530户贫困户,树立党员致富带头人 670名,结对帮带贫困户 1830户。

如今,正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一场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正在陇州大地上向纵深推进,全县万名党员干部正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以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全县上下携手战贫困的生动画卷。

新闻推荐

免费定向生补助没发够? 西安医学院称: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不存在拖欠学生费用问题

华商报讯(记者马虎振)“我儿子是西安医学院2010级免费医学定向生,按入学时签订的协议,每年给补助生活费。现在毕业两年了,学校把这笔钱也没给发够。”8月22日,一位家长致电华商报说。2010级学生:5年...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