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之初,他见麟游残破败落,衣不蔽体、沿途乞讨者比比皆是,泪水滂沱,心中怆然,即定下了扶贫减负、脱贫致富的计策。随后六年,免荒粮、减盐税、种核桃、开土窑,所行之
民国时期的麟游县兴国寺,吴汝为的祠堂便在其旁哈佛图书馆所藏吴汝为编纂的《麟游县志》局部■政德镜鉴棁?
□本报记者鲍青
2014年9月,一则喜讯振奋了陕西与甘肃接壤的小邑麟游县。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麟游县获评“中国核桃之乡”。当地核桃,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有力法宝。
麟游县文化学者魏益寿动情地说:“麟游核桃的起源和壮大,与清初一位山东人的作为密不可分。他寻觅良种,改良技术,劝农勤种,为麟游核桃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位山东人,便是清朝顺治年间任麟游知县的吴汝为。
二百多年后的光绪年间,四川人彭洵赴任麟游。他刚上任,便想着兴利除弊,却苦于麟游“穷乡僻壤”,没有能做大做强的产品。一次寻访时,他惊讶地发现沟壑山谷之间,漫山遍野都是核桃树,贫寒之家靠它小康,饥馑之年因它无虞。彭洵好奇地询问乡民,皆言吴汝为当年所推广种植,用核桃和邻县换取粮食衣物。彭洵不禁感慨:“为政如吴汝为,心中常存民瘼,当为民兴利也。”
彭洵接过了吴汝为的旗帜,一代代麟游人也接过了这面旗帜。
居穷山,处恶水,心念济民
麟游在吴汝为眼中,是仕途首站,意义重大。“麟于天下虽轻,而在麟视之则重。自有事于麟者,视之逾不可不重”;而在旁人看来,这里却是个“失落地”,来此为官与“发配”相近。
吴汝为的仕途起点,确实有些“背时失落”。他年少即有才名,20多岁便中了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的山东乡试举人。但此后科场跌宕,顿挫不断。明亡之后,他在家乡隐居,不愿供职新朝。到了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他才赴京会试,中了三甲同进士。
当年清廷刚定两广,急需人才前往镇守,对录取者多委以重任。若二甲进士出身,授任参议,三甲则授知府,一概迅速补用。所以引得后人羡慕说:“进士释褐后即官四品,后此前此皆无也。”
但吴汝为却“时运不济”。在诸多同年二甲三甲赴两广时,他苦等两年才补任陕西知县,而且这个“知县”,还是最为“穷酸”的麟游知县。
麟游县,处秦地西陲,山丘沟壑,纵横交错,交通不便。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才有一条石子路与外界相通,闭塞落后可想而知。
吴汝为知麟游贫瘠,但入仕心已定,也作好了物质和思想准备。上任前夕,他在故乡出售了一些田产,凑齐了四百两白银,还购置了一匹良驹。这匹骏马,陪吴汝为西行千里,又伴他呈送公文,为麟游脱贫贡献良多。
三百多年前,这位“芝麻官”从渤海之滨起程,渡过黄河,骑经中原,再西出潼关,穿过骊山,到达古城长安。在拜见上官、稍事休整后,他又渡过渭水,北上乾陵,一路翻山越岭,抵达渭北腹地麟游。
此时已是农历十月末,秦地西北朔风呼啸,寒意逼人。吴汝为回望来时路,迢迢三千里,无数险与艰。途中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心中纵有万千感慨也是难表一言。
但麟游窘迫的现实,仍令初来乍到的吴汝为如遭棒喝。
麟游沟壑纵横,坡缓川狭,少有台塬。而县城更是狭窄逼仄,东西不过300米,南北不足200米,说是个村庄其实倒更合适。因为连年灾荒和战乱,百姓或死亡或逃难,原本近万人的麟游,只剩下858人。县城郊野,白骨皑皑,惊心动魄;荒村野店,残垣断壁,鲜有人烟。
县城西南隅的县衙,只留一片残砖碎瓦,吴县令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他只能先寄宿于破败邮祠中。冬雨冲刷祠堂,陈旧老屋现倾圮像。为安全起见,他又匆匆搬出,住进无主民居。屋舍荒废许久,庭院铺满枯草,吴汝为焚烧落叶,洒扫庭除,这才有了个容身之所。
这个简易民居,既是麟游县太爷的“私宅”,也是他办理事务的“公衙”。没有了师爷和衙役协助,吴汝为就亲力亲为,角色全演,一人承担。
衣食住行之难,属于肌肤之痛,吴汝为尚可淡泊以待。而凋敝残破的经济、饥肠辘辘的百姓,却让他忧心忡忡,难以安眠。
检视完“县衙”的家底——存留银后,吴汝为发现县财政大概要宣布“破产”了。
原来县衙账簿上虽载有存留银6000多两,但除去救荒银两,只剩下200余两。而每年要承担的赈灾款项,就超过2000两。吴汝为上奏州府衙门,力陈麟游财政之难,恳请减免上交的款项,得到上级应允。
缓解了这个“燃眉之急”后,吴汝为没有片刻喘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走出“县衙”寻访民情,吴汝为惊见沿途百姓,无不面露菜色、虚弱不堪。更有不少百姓衣不蔽体,见县令便扑通磕头跪地,嘴中呢喃不已,恳求施恩活命。
吴汝为祖上也是穷苦出身,五世祖因饥荒从平度逃到沾化。饥寒交迫之下,他入嗣一户李姓人家,才保住了一条性命。直到吴汝为中进士后,上疏朝廷,才光复祖先之姓。如今他眼见此情此景,内心凄然,泪流满面,羞愧难当。
为麟游扶贫,吴汝为定下了“救民济民”的决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为问登临何所见,磻溪事业望中秋。”麟游磻溪,相传是姜子牙的垂钓之所。吴汝为以古人功业期许,表明自己不是即来即走的游官,要扎根麟游做一番事业。
寻病因,找药方,请免钱粮
西北朔风嘶吼,麟游昏暗的窑洞外,一位山东汉子的身影晃动摇曳。这是吴汝为在寻找麟游贫困“病因”。他便服入窑洞,与百姓攀谈,了解庄稼收获、赋税征收,掌握疾苦之源。经过缜密查访,吴汝为找到了致贫原因——“荒粮如旧”。
因为官府摊派田赋过重,劫后余生的百姓难以休养生息,自然贫病交加。为了缴纳钱粮,百姓节衣缩食,呻吟颠沛于饥饿之中,以致垂死挣扎。
找到致贫病因,就要追本溯源,再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
原来清袭明制,计征税赋,也承袭晚明田赋册籍所记载的土地数量。
明末时,麟游耕种熟地15000多顷,折合征粮共16000余石。但经过灾荒兵燹,百姓逃亡星散,很多土地早已撂荒,成了无人耕的废田。但征收赋税,却仍然按照旧例,始终不减。百姓分担额外粮税,因此苦不堪言,怨言鼎沸。
麟游百姓并非没有抗争过。士绅民众曾再三呈报官府,请求豁免荒地之粮。到了顺治五年,凤翔府派推官李淮前往麟游,清查土地和编户实况。但李淮觉得工作繁重,不愿多费精力,便一再推诿敷衍。他甚至连麟游都没有前往,只让人传令知县自行丈量耕地,再具实上报。时任知县又逢调任,偷懒渎职,不知体恤民困,仍照旧册上呈,遂成了难更改的定案。
吴汝为深知,朝廷以征收钱粮为第一要务,考成也以此为参考。但他更深知,官员之责在保境安民,若置民疾不顾,官德无从谈起。他于来年开春,即遍踏全县,将见种的熟地普遍丈量,只得面积696顷,其余全是荒地。
吴汝为当即具册详报上司,请求除荒免粮。为了不延误公文,他写完就骑上马,沿着陡峭山路前行,赶往州府衙门呈递。
凤翔知府王绩圣,也是个清廉爱民的官员。他见麟游县令亲自来送公文,知道关系重大,便立即批道:“麟自明季兵灾以来,几经残破,叠罹凶荒。其人民杀掳、饿毙徙逃者十之八、九,存者十不及一。原本应该缴纳田赋的熟田率多抛荒,请布政司衙门选择廉洁官员,会同该知县,履亩复丈清楚册报,以便报奏朝廷。”
陕西布政使令凤翔府自择人选,州府便派官员勾延林到麟游。吴汝为听闻来了丈量的官员,万分高兴,亲自做向导,找到里长田养儒等人,按里逐段清丈,所得数据与吴汝为之前测量毫无二致。勾延林深为钦佩吴汝为办事认真,爱民如子的情怀。
两人随即据实报称,言道:“麟游居万山之中,举步即山,马不堪行。我们攀葛枝附藤条而上,及至绝巅之处,四望皆山。环视其下,尽是坡、陵、岸、崖,耕地夹杂其中,不成连片。”
勾延林又单独奏道:“我到了一个村庄,所见都是颓垣败壁,乡野皆为荆榛蒿草,我心中惨然。我和吴县令亲自按亩丈量,逐段查对,确实有大量耕地抛荒。我又单独稽核四次,吴县令所奏确实皆真。”
吴汝为送走勘察官员后,又怕上司将此事积压搁置,以致拖延日久,不了了之。他便迭次上文,反复恳催,呈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寒冬时节,他先骑马送文,后或骑驴,或步行,寒风刺骨,如刃削面,一路艰辛,风雨无阻。他在诗文中记叙道:“泥途每值三冬雪,铁面长吹万里风。”悲凉中带有豁达和豪迈,大概能为民请命,也是虽苦犹甜。
在吴汝为的催促下,陕西布政使终于上奏朝廷。顺治帝御览后批“户部议奏”,让户部拿出处理意见。户部商议后报奏,请求将麟游荒地粮照数蠲豁,顺治帝圣旨御批“依议”。
简单至极的寥寥数语,挽救的却是全部麟游人的性命。最终,麟游由原先的熟地15000多顷,剔除荒地实征粮熟地696顷。所征粮由原16000多石减为858石,麟民的负担去其大半。
圣旨下达后,麟游百姓欢呼雀跃,吴汝为长舒心气。心愿得了的他,似乎看什么风景,都洋溢着美和真。他望着冰雪覆盖的麟游大地,感受到的不是严寒而是快慰,情不自禁咏道:“边塞苦寒独此胜,携将谢句问苍穹。”
卖良驹,借重债,以偿盐税
吴汝为在恳求更改田赋的同时,也在积极为百姓减免其他负担。他很快上文请减盐课:“麟民久不食盐,却还要缴纳额外盐税,如此怪象并不合理……”
据当地史志记载,清初麟游县一年负担盐税389两,而这却是一万名百姓食盐税额。吴汝为上任之前,麟游县的盐税积欠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两之巨。纵使官府追征日急,百姓忍饥挨饿,也难以如数缴纳。吴汝为上任后,也在苦思冥想解决之道。最终,他将原籍骑来之马牵往他县忍痛出售,还将随身带来的四百两银子捐出,又砍伐废庙门前树木、熔铸屋内破钟,所得全部用于偿还盐税。可即使如此,盐税亏空仍未还清。吴汝为又联系故乡的放债人,以官俸和财产作抵押,借来高利贷若干,这才把积欠盐税补交完毕。
到了顺治十三年,吴汝为请求减免盐税的奏文,终于经盐院转报朝廷。经朝廷调查,认为“麟游生民寥寥,不可再依往年盐税征缴”,议准可免减麟游盐税。此后每年盐税,只需缴纳27两。盐税虽然减免了,可吴知县的马也没有了。此后他赴州府呈递公文,有时搭乘顺路驴骡,有时直接步行往来。
再小的百姓税负,在吴汝为眼中都是大事,都是除弊减负的要务。麟游每年还负担契税银四两,另外还有课程银若干。吴汝为上报云:“课程银一项,原先是明末的款项。兵灾后,案卷无存,不知此银到底是什么名目。后来经询问故老,说是水磨的税额。可麟地百里荒山,没有集市,人迹也稀少,并无水磨的踪迹。载有税赋之名,数十年无征无减,已经有名无实,而且官民都为此疲累,应该取消,以利百姓。另外还有契税银四两。可麟地无房,民居窑穴,今多为虎狼之窟,满目荒芜。当下官府给予耕牛,招复逃亡者屯田开荒,也少有人来开荒,哪还有买地纳契税的人?”经过他的努力,这些杂银也被一并减免,麟游百姓负担进一步降低。
兴水利,种核桃,百姓受惠
在吴汝为心中,麟游好似一个重病缠身的人。首先要做减法,减其负担,为其祛病。待身体稍微康复,再做加法,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吴汝为在减负之余,也在考察麟游农业发展利弊。他见麟游耕地有浇灌之难,便想着能否引水灌溉,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但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此举并不可行,因为“麟为漆杜两水之源而泉又最多,但从来没有用来灌溉农田的。其中缘由,大概是天气严寒不宜种稻,泉水太寒难以浇田”。但他还是决定:“宜平时尽力沟洫,引泉水入沟渠。若生旱灾,可以灌溉,则绸缪在未雨之先。虽然天道靡常,但谋事在人,可以无虞坐困。”
沟渠兴修后,洌洌甘泉汩汩而至,汇聚山谷积成水库。此后遇到旱灾,麟游农业有了灌溉之源,受创自然轻微许多,百姓也拍手称快。
吴汝为见民食日饱,但财源未开,而麟游又不宜养蚕织布,百姓穿衣日用无着,依然贫困。他考察乡野地形,因地制宜,认为在山坡沟渠,大种核桃树,将来以此换买棉花,再教民纺织,可解穿衣之困。他指出“麟游核桃最佳,于地尤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农民可以“以谷为本,以此(核桃)为末。本末相权,庶谷不致于竭,而凶年亦可无虞矣”。
吴汝为立刻出资购买良品核桃,改进种植技术,几番推广,终于让种核桃深入人心。麟游核桃,也得以生根发芽,最终成长壮大,有了今日规模气象。两百多年后,知县彭洵望山野核桃而感叹,今日麟游核桃走出当地,销往全国。
除了统一推广核桃,吴汝为还针对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致富之道。当地有一些无地可种的少年,早年曾聚众为盗,后改过从善。但他们无事可做,常在一起嬉戏赌博,依旧是乡村隐患。吴汝为就带着他们,扛着农具,亲自开垦荒地。开垦的闲田,他全部赠予这些少年,劝其熟悉耕俗,于劳动中创造幸福。
当地妇女不知纺织,衣物要从邻县购买,昂贵且不便。吴汝为令工匠制作制衣的工具,招募善于针织的人教诸媪孺。不到数月,妇女们都娴熟此事,麟游百姓才知道杼轴的好处。
麟游之北,山岭崇峻,百姓生活困苦。从前有的百姓挖掘土窑,以烧制土陶为营生。土陶形状虽不精美,却能满足百姓日常家用,所以销售却也不坏。后来因战乱波及,窑厂关门倒闭,烧陶工人也失业归家。吴汝为拿出部分官俸,资助贫民在澄铭窑,北马坊两地,重新开设陶瓷窑,增加经济收入,改变凋敝惨状。窑厂的烟火再度燃起,贫民们衣食有依,脸上有了快乐颜色。
吴汝为治理麟游三年,从前拮据的局面不复存在。他招徕流亡,麟游渐复,田亦日垦,百姓数量不断增加。
人口激增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治安问题。吴汝为未雨绸缪,重新修缮麟游城郭,加固城防,又依山川形便立城堡十二个,设立巡查队伍,在乡间不定时巡逻治安,缉拿盗贼。麟游治安全面好转,再无盗患。
清初麟游少民而多虎,常有猛虎伤人畜之事,百姓惶恐。吴汝为一面组织猎户上山打虎,一面效仿唐代韩愈任潮州时作《祭鳄鱼文》,作文章诅咒猛虎。某日有樵夫看到有物如马者啮虎杀之。奇怪的是,此后麟游之地虎狼稀少,地方安然。
建学堂,修邑志,民风丕变
麟游人有饭吃、有衣穿,摆脱了饥寒交迫的境况。吴汝为的麟游扶贫,也顺势进入了新阶段。
吴汝为在《风俗论》中的论述,潜藏着他对民富之后风俗转奢的忧虑:“听闻贫瘠的百姓,无不好义而任劳。麟游贫瘠,山民淳朴,不知锦绣粱肉为何物……经救死扶伤数年,如今百姓终岁勤劳,衣食可无虞,怠惰享受却也滋生。古书说:既富方毂,大都习俗之变,有气运人事焉,不可例论也。”
吴汝为认为,若要导民向善,需要官员倡导移风易俗。他以古人为例:“黄霸守颍川,而民知晓敬让之礼;子真隐谷口,而山人观型。”麟游在上古时,也是文质彬彬的文教盛地,“周文武两王在雍州(麟游旧属雍州),以猛驱之,以善导之,故雍州百姓富强果敢,渐仁摩义,礼兴乐泰累世”。
麟游自明末丧乱,文教遭受毁灭性破坏。清初时,这里庙庑堂舍多倾圮,已经人不知学。吴汝为争取上级经费,拿出部分官俸,将破败屋舍营建一新,提供给学子作读书之所。他还亲自讲学其中,勉励他们刻苦攻读,通过科考走出大山,为故乡富强出谋划策。
吴汝为还在麟游复兴传统文化习俗,举节孝崇乡贤,编修县志,多方风劝,麟游旧习为之一变。
吴汝为任职麟游六载,仓廪有食,民知礼义,为政大成。陕西巡抚考察各县,吴汝为得评第一,准备擢升提拔。不巧的是,吴汝为的老母病故,他必须离职归乡丁忧。
麟人听说吴县令要走,扶老携幼相送数百里。他们依依惜别,感其德呼为吴爷(麟游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吴汝为离任后,麟游百姓在兴国寺旁建起吴公生祠,还定时祭祀。当地官员认为山东人最为关心民瘼,便又恳请援引山东籍官员来任,接任者史崇恂便是阳信人氏。
遭构陷,道中卒,百姓想念
吴汝为丁忧期满后,被任命为广东阳春知县。这里民风孱弱,为官府办事的人,却又是他县黠猾之辈。途经此县的旅人与商贩,时常遭到他们的掠夺与压榨。
吴汝为上任后,立志革除此弊,却得罪了众多小吏。当时有官府仆从侵夺百姓财产不成,便诬陷良民为盗。吴汝为亲自查访,了解实情,将仆人按律治罪,人心大快。
小吏们不甘心利益受损,处心积虑将吴汝为驱除出阳春。某日,替吴汝为送呈公文的小吏,故意迟缓延期,又加上公文内有一错字,上级非常恼火。他派人到阳春巡查,小吏们乘机屡进谗言,诋毁吴汝为为官昏聩。吴汝为竟因此被罢官。
吴汝为归乡途中,冤屈得以大白,又被补任江南道庐江知县。但在赴任道上,积劳成疾的吴汝为却不幸溘然长逝。
讣音传入秦地,麟游百姓如丧考妣,如失怙恃,痛哭不已。他们推选代表,携带祭品,沿着吴汝为上任时的道路,来到沾化吊唁。后来,吴汝为又被列入麟游名宦祠,享受百姓的祭祀。
到了光绪年间,麟游地方重新编纂史志。修纂者考察民情,看到麟游百姓仍于每年十月吴汝为到任时间,在祠堂前鼓吹迎神,演剧报赛,要三日才结束。
修志者不禁感慨唏嘘:“麟游知县可谓很多。汝为去今已近三百年,独歌颂不衰,为何感人若此之深?”
“在光绪年间的县志上,纂修者发出了这个有深意的疑问。其中缘由,应是明季以来,麟游创深痛巨,民不聊生。汝为上任后,宽租减赋出百姓于水火,又种核桃开土窑使百姓脱贫致富,所以麟游百姓无不尸而户祝。施恩德于民的人,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魏益寿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近寒假,就读于麟游县职教中心的田会平饭卡上又收到了一笔伙食费,作为一名家庭贫困学生,她去年先后享受县上的各类教育扶贫补助达8300元。而像田会平一样,享受不同程度教育补助金的麟游贫困学...
麟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麟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