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为“王”走四方 杨凌职业农民出省出国打工见闻

陕西日报 2019-02-27 07:00 大字

2月15日,即将出发的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在火车站合影留念。本报记者程刚摄

本报记者程刚见习记者刘枫

“每次我从华西村一回家,那边观光大棚的管理就成了难题,连当地的村干部都很头痛。”2月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凌示范区杨陵街道夏家沟村职业农民夏灵生说。

2010年,47岁的夏灵生刚到江苏省华西村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观光大棚里的植物五花八门,导致交叉感染和病虫害严重,部分土地甚至都没法再耕种了。这可急坏了夏灵生,他二话没说就一头扎进大棚里,挨个儿检查每株植物,很快便判断出白粉虱、红蜘蛛等病虫害是大棚植物致病的“罪魁祸首”。

短短几天,夏灵生就把华西村整个园区的大棚跑了个遍。他发现,这里无土栽培的观光大棚,对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凭借着多年的植保经验,夏灵生带领当地群众开始了“拯救大棚”行动。剪枝、嫁接、抹药、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作物栽培,从技术帮扶到经验传授,他都耐心指导,让杨凌的农业技术在华西村落地生根。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夏灵生终于给大棚植物治好了“病”,棚里的果蔬产量和质量双双提高,观赏性也更强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为华西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除了农业技术输出,夏灵生还把杨凌的优良品种带到华西村推广种植,如今,“天下第一村”已经离不开这个杨凌的“土专家”了。每年春节,华西村的村干部都会来杨凌看望夏灵生,邀请他继续带领群众补齐华西村农业发展的“短板”。

在杨凌示范区,像夏灵生这样外出传授技术的案例数不胜数。许多农民借助杨凌的农科优势,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成为职业农民团队中的佼佼者。

2月15日下午,杨凌火车站广场上正在举行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杨村分队出发欢送仪式。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嫁接技术服务队的队员们又要奔赴青海、重庆等地,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2016年刚到青海时,那里果苗成活率很低。通过我们嫁接后,果苗成活率高达80%以上,当地人都很认可咱杨凌人的技术。”杨村分队队员王俊香说。据她介绍,嫁接技术服务队刚组建时,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政府有关部门就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请来专家,带着大家到大田、温室里手把手操作,大幅提升了队员们的技术水平,使60%以上的队员拿到了嫁接证。

据了解,杨凌示范区为了让农民技术服务队走得更远,服务面更广,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每年都会安排专人联系服务对象,帮助签订相关合同与目标责任书,保障外出人员的切身利益。有了政府保驾护航,以往外出提供嫁接服务的单个农民,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正规军”。手艺好了,机会多了,大伙的腰包自然鼓了起来。家住五泉镇的辛小宁向记者感慨:“仅靠农闲时候外出搞果苗嫁接,我一年能多挣2万元,补贴家用绰绰有余。这在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

今年67岁的李根庆家住杨陵区大寨镇西小寨村。早在2005年,他就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杨凌第一批拿到了高级农技师资格证书。2016年,李根庆走出国门前往吉尔吉斯斯坦传授农业技术,指导当地建设现代苹果园。通过自己研究的“土法”技术,李根庆将20万株未带土的苹果、梨、核桃苗木运往吉尔吉斯斯坦栽植,果苗成活率突破95%,赢得当地人纷纷“点赞”。“今年春节还没过完,国外的朋友就又邀请我过去帮忙,热情得很!”李根庆自豪地说。

近年来,为打响外出传授“杨凌技术”品牌,杨凌示范区联合果蔬协会先后在五泉镇曹堡村、王上村,扶风县绛帐镇柿坡村等地开展农民技术水平提升培训15场,累计培训学员1527人次,并组织300多名农民参加了职业农民技术职称等级考试,大大提升了农民技术劳务输出队伍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杨凌示范区共有21支农民技术服务队伍活跃在省内及甘肃、宁夏、新疆、安徽等地,从事果树苗木嫁接、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年技术劳务输出总收入达1亿多元。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怀揣技术走南闯北,将杨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记者从杨凌示范区相关部门了解到,杨凌示范区还充分发挥农业高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的叠加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组织承办了100多期现代农业科技援外培训活动,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人接受了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习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杨凌技术”。

新闻推荐

徐启方在参加渭滨区、扶风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本报讯2月16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先后来到渭滨区、扶风县代表团,参加代表们对各项工作报告的审...

扶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